
皮克斯的新作《地球特派員》票房表現慘不忍睹,創下該動畫巨頭有史以來最差的開票成績。這也反映出近年來原創家庭動畫電影在市場上屢戰屢敗的困境。
在皮克斯這部新動畫中,主角是一個被意外傳送到外太空的地球男孩,但諷刺的是,這部電影本身卻完全沒能在票房上「升空」。《地球特派員》首週末在美國僅收穫了 2,100 萬美元票房,全球總計也只有 1,400 萬美元,成為皮克斯歷史上開票最慘的作品。相較之下,夢工廠的《馴龍高手》雖然已經上映一週,票房表現仍是《地球特派員》的兩倍。更尷尬的是,連丹尼鮑伊用 iPhone 拍攝的殭屍片《28 年毀滅倒數》都比它吸引更多觀眾。

《地球特派員》(來源/IMDb)
與去年動畫成績形成天壤之別的 2025 年
對比去年的輝煌成績,今年的慘況更顯諷刺。去年 6 月,皮克斯的《腦筋急轉彎 2》席捲全球,最終締造近 17 億美元票房佳績,穩坐 2025 年度全球票房冠軍寶座。當時業界一片樂觀,《泰晤士報》甚至在去年 12 月宣告「家庭電影迎來新時代」,強調「疫情陰霾正式散去,票房救星重回好萊塢」。
確實,2025 年的家庭電影市場相當亮眼:《神偷奶爸 4》、《海洋奇緣 2》、《獅子王:木法沙》、《音速小子 3》等片總共狂掃 68.5 億美元票房。

《地球特派員》(來源/IMDb)
原創作品的生存危機
不過,仔細觀察這些亮眼成績就會發現一個關鍵問題:幾乎所有賣座的家庭電影都是「舊瓶裝新酒」——不是續集就是重拍。今年預計大賣的家庭電影同樣如此,包括《麥塊電影》以及真人版《星際寶貝:史迪奇》、《馴龍高手》等。
《地球特派員》的慘敗清楚顯示,如果不是續集、前傳、重拍或遊戲改編,原創電影要在市場上站穩腳跟有多困難。對現在的年輕觀眾來說,似乎「陌生」就等於「不想看」。

《地球特派員》(來源/IMDb)
雖然近年來也有少數原創兒童電影獲得成功,像是《壞蛋聯盟》和《荒野機器人》(但這兩部其實都改編自小說),但我們已經很久沒看到那種能夠橫掃玩具市場、甚至改編成百老匯音樂劇的現象級新作了。《獅子王》、《玩具總動員》、《冰雪奇緣》那種開創全新 IP 帝國的黃金時代,似乎已經一去不復返。
數據也證實了這個趨勢:夢工廠的《變身少女露比》、照明娛樂的《飛鴨向前衝》都在 2025 年表現不佳;迪士尼百年大作《星願》同樣慘澹收場;《奇異冒險》更成為迪士尼史上最大票房災難之一。就連皮克斯也不例外,《1/2 的魔法》、《靈魂急轉彎》、《青春養成記》都沒能重現過往榮光,後兩者甚至略過院線,直接在 Disney + 上推出。

《地球特派員》(來源/IMDb)
當然,疫情確實是部分原因。有些電影受到整體觀影人數下滑影響,有些則直接被迫跳過戲院上映,而居家防疫也讓觀眾習慣在家看新片。但這不是全部的答案——真正的問題可能出在「故事」本身。
2025 年代這些失敗的家庭電影,根本問題是劇情不夠清晰有趣,無法抓住不同年齡層觀眾的注意力。

《地球特派員》(來源/IMDb)
《地球特派員》:太多人插手的劇本災難
就拿《地球特派員》來說,這原本是個溫馨動人的故事,講述一個孤獨男孩學會敞開心房交朋友。但整部電影的敘事卻像在太空中迷路一樣散亂。光是男主角離開地球、抵達名為「星際組織」(Communiverse) 的奇幻太空站,就拖了太多戲份。接著他又被送到反派的太空船,然後回到星際組,然後又回地球,然後又回星際組⋯⋯噢對了,地球上還莫名其妙出現了一個主角的複製人。
如果連大人都搞不清楚劇情在幹嘛,小朋友會有耐心看下去才怪。

《地球特派員》(來源/IMDb)
這部電影複雜的製作過程或許能解釋問題所在。《地球特派員》原本應該由阿卓安莫里納 (Adrian Molina) 執導,畢竟劇本靈感是來自他在軍事基地的童年經歷。但去年 6 月,導演一職改由《青春養成記》導演石之予 (Domee Shi) 接手;8 月又加入瑪德琳夏拉菲安 (Madeline Sharafian) 擔任共同導演;不僅如此,編劇更是多達三人。典型的「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狀況。
回顧迪士尼近年失利的電影:《靈魂急轉彎》、《1/2 的魔法》、《星願》及《奇異冒險》等作,都以難以概括、錯綜複雜的劇情而令人搖頭,反觀皮克斯經典《海底總動員》,光看片名 (Finding Nemo) 就知道故事在講什麼。

《地球特派員》(來源/IMDb)
預算壓力下的創作焦慮
這些失敗作品有個共同點,就是製作公司不敢放手讓編劇兼導演一人說一個簡單有趣的故事。動畫電影製作成本驚人——據傳《地球特派員》燒掉了 1.5 億美元——在這種壓力下,製作公司很自然地想要不斷「優化」劇本,找來更多編劇添加更多細節來豐富故事世界。但這種「委員會式導向的創作」絕對不是打造流暢劇情的好方法。
影評出身的英國製作人傑森所羅門 (Jason Solomons) 接受 BBC 訪談時一針見血地指出:
「你可以感受到他們急著再開一次劇本會議,想用更多故事線或更多角度來解決問題。這些電影都經過精心設計,但在處理每個細節、為每個笑話安排妙語、讓每個角色都有完整弧線的過程中,有時你會聽到機器運轉的吱嘎聲,感覺它們拼命想要達到那種習以為常的完美流暢。也許偶爾來點瘋狂、來點小瑕疵,反而會對它們更有幫助?」

《地球特派員》(來源/IMDb)
當然,那些主宰家庭電影市場的續集和衍生作品也不見得故事精簡,但觀眾早就熟悉這些角色和世界觀,自然比較不在意。後疫情時代的觀影習慣更加分散——大家一邊看電影一邊滑手機聊天已經是常態——但看《馴龍高手》或《星際寶貝:史迪奇》重拍版時,觀眾根本不用專心,因為他們早就知道劇情走向。
現在製作公司面臨的真正挑戰是:如何讓觀眾願意投入一個全新的、他們完全不熟悉的故事?這可能是比製作技術更困難的課題。

《地球特派員》(來源/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