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電影產業表現低迷時,最能反映現況的,往往不是爛片本身,而是我們對好片的遲疑反應。
上週末,萊恩庫格勒執導的吸血鬼題材原創電影《罪人》在美國強勢開票,不僅口碑爆棚,更拿下觀眾調查「A」級好評——對於恐怖片來說,這種成績是近 40 年來罕見的佳績。
然而,在不少產業報導中,這樣的勝利卻被層層保留與冷水包圍:預算是否太高?海外票房會不會不如預期?庫格勒爭取到的著作權條款——也就是電影版權將在 25 年回歸導演本人——會不會為產業帶來惡例?
《罪人》是一部深刻描繪美國黑人文化認同的電影,這類作品長期被業界視為票房風險,也許這就是產業不願輕易歡呼的原因之一。但更大的原因或許是:在好萊塢慘澹到不忍直視的 2025 年,連抱持希望都顯得奢侈。

《MINECRAFT 麥塊電影》(圖片來源/IMDB)
今年至今的電影有多慘?最賣座的是基於電玩改編的兒童動作喜劇《MINECRAFT 麥塊電影》,全球票房目前累積超過 7 億美元,其次是沉重乏味的漫威新作《美國隊長:無畏新世界》,4.15 億的全球票房差強人意,觀感更是讓人難以原諒。還有《白雪公主》這種被全網群嘲的失敗作品(票房僅達到成本的 70%),證明迪士尼的真人翻拍策略可能早已過氣。連寄予厚望的奉俊昊新片《米奇17》都未能如願,雖然仍獲部分觀眾喜愛,但無法像《寄生上流》那樣掀起文化漣漪。

《感應》(圖片來源/IMDB)
原本最有機會帶來驚喜的類型片——成本低、產量穩定的恐怖片——今年也異常沉寂。從《感應》、《狼人》、《獨角獸之死》、《心眼 (Heart Eyes,暫譯)》、《史蒂芬金之猴子》,到日舞影展的《Opus》,全都反應平平、熱度稍縱即逝。四月已過,卻彷彿還沒真正踏入電影年。
往年這個時候,總能靠一些國際佳作拯救「上半年最佳電影」的討論。但今年除了去年奧斯卡就已參賽的《我依然在此》、《Hard Truths》與《沒有煙硝的山村》等作品外,真正值得一提的新作少之又少。值得特別推薦的是尚比亞的《死了舅舅以後》,還有《黑袋行動》《BJ單身日記:戀上小鮮肉》與《姐妹衰到爆》等作品——它們是黑暗中微弱的亮光。

《罪人》(圖片來源/IMDB)
2025 原本被寄予厚望,作為疫情與產業罷工之後的重建之年。但如今,我們還在廢墟中摸索。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即使像《罪人》這樣的正面新聞,也讓人難以全心擁抱,畢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不過,當現況已如此頹勢,也許該是擁抱「激進樂觀主義」的時候。因為持續悲觀,只會更加強化那些創意厭惡的產業高層與媒體同溫層。未來或許還有一些大作能挽救票房,例如《侏羅紀世界:重生》、《不可能的任務:最終清算》或《挑戰者2:這次真的做了》(只是隨便說說)。

《F1》(圖片來源/IMDB)
但我們更想看的是,《罪人》能否持續發酵?約瑟夫柯辛斯基的《F1》能否成為《捍衛戰士:獨行俠》的接班作?皮克斯的原創動畫《地球特派員》是否會再創佳績?改編自史蒂芬金小說的《查克的一生》是否能成為感性反差的夏季選項?
也許,我們該重寫罷工期間戲院業者的生存口號:「活過 25 下半年」,雖不琅琅上口,卻道出了一個產業集體的期待與倖存意志。
延伸閱讀>>《罪人》這部融合藍調音樂、時代氛圍與吸血鬼傳說的電影,如何成為萊恩庫格勒最私密也最大膽的作品?
文章來源:Vanity F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