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的魔怪塑造加上心理驚悚的手法
在希區考克之前,驚悚片中的威脅來自人類之外(如:《吸血鬼》、《金剛》等),或是超自然的力量(如:《科學怪人》),恐怖效果的產生仰賴造型上的魔怪性。但《驚魂記》會讓觀眾感到震驚之處在於人性,威脅來自於人類自身,驚恐的心理效應則是透過蒙太奇、場面調度、節奏、聲音等手段的綜合運用來形成。本片並未捨棄傳統的恐怖手段,如有神祕、詭譎的哥德式小樓;母親亮相時採用了造型魔怪性(殭屍),地點選在昏暗的地窖以形成一種幽閉可怕的氛圍。
然而《驚魂記》同時也大量反常規的創新,如全片的重頭戲浴室兇殺發生在強光下,兇殺時組接好幾個刀、人體、噴水、浴缸的近景短鏡頭,儘管沒有一個刀刺中人體的血腥畫面,但運用特寫把兇殺推到眼前,快速切換令人頭暈目眩,最終成就電影史上從未有過的強大視覺衝擊力。這組妙用庫里肖夫效應,不訴諸攻擊暴力的畫面,完全靠蒙太奇產生的心理作用的鏡頭也成為日後電影系所的經典教材。

Photo Credit:Getty Images
精心設計的敘事陷阱
本片前 45 分鐘, 希區考克講述一個老套的故事:女主角瑪麗安急於成家,卻缺錢成婚,恰巧一筆巨款到她手上,感情衝動下偷了這筆錢,雖然違法,但觀眾同情她的動機。希區考克一直以瑪麗安的視角來敘述這個故事:觀眾與她共同經歷了巡警追蹤引起的虛驚,而失主想像中的怒斥聲更使觀眾感受到她的懊惱痛苦。她偷錢並非貪財,她會醒悟這錢不能給她帶來體面的幸福,只要星期一上班前把錢送回,她還是正派人。至此,觀眾已完全認同她。
另一方面,男主角諾曼一開始給人純樸敦厚的印象,他對母親的摯愛,他待人的真誠感染瑪麗安,特別是他有關陷阱和糊塗的議論最終堅定瑪麗安悔罪的決心。此時,觀眾看到的是個似曾相識的故事,瑪麗安會及時退款,一番波折後,終於步入婚姻的禮堂。
然而觀眾完全錯了,前面的鋪陳都是希區考克在誤導觀眾。一把利刃猛然刺入畫面,觀眾為這突如其來的殺戮嚇的驚叫起來。觀眾已經認同瑪麗安,刺殺她即等於刺殺觀眾本人,這樣的兇殺更令人驚恐。認同對象的突然夭折,還使觀眾如墜深淵,空懸的心不知所措。希區考克 另一個故意製造的陷阱,是讓觀眾以為母親貝茲夫人真的存在,但只見過她的窗前剪影,聽過她的聲音,再來就是浴室兇殺那驚鴻一瞥的瘋女人形象,殊不知她只是個替身。

Photo Credit:Getty Images
以畫面和聲音述說故事的「純電影手法」
希區考克之所以是備受尊崇的大導演,原因之一在於「說」故事向來喜歡用所謂的「純電影手法」,即不靠對白,而是用畫面和聲音,靠場面調度、蒙太奇來表現故事。
《驚魂記》中,這樣的場景俯拾即是。諾曼小屋檯燈一亮,瑪麗安和觀眾都被滿屋的猛禽嚇了一跳,幽暗的底光照明更強化陰森可佈的氣氛。諾曼坐在巨鳥標本下,這隱喻他像是一隻猛禽。浴室本來是最隱密、最安全的地方,兇殺突然在此處發生,是造成觀眾瞬間驚恐的原因之一;浴簾在這裡也被賦予意義,它只能給人帶來虛假的安全感。諾曼把母親抱下地窖,這本是過場戲,但希區考克從樓梯頂俯拍,同時伴以攝影機錯綜複雜的運動,使觀眾產生一種眩暈感,彷彿墜入深淵。希區考克這種極其電影化的拍攝方法,既是敘事,又是氣氛的烘托,顯示他超凡的藝術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