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映劇評】《我的出走日記》:在失落中尋找沙洲,不提供「標準答案」的人生級神劇

艾爾

「人生好難……但每個今天,都會有好事發生!」

終於追完這部開場煩悶低迷、收尾驚喜連連的韓劇又一年度傑作,隨著這段「先苦後甘」的解放歷程終結,劇迷們包含大叔在內,也彷彿置身一段跌宕起伏的心靈療程。那些衰小厭世、痛揭傷疤、好想放棄努力(棄劇!?)的過渡情緒,也在此刻轉化為種種懷念、反思與領悟,我的出走日記雖然不時考驗主流劇迷的耐性,卻是愈看愈入迷深陷、直到完結才能真正豁然開朗的脫俗神劇!

尚未接受這場「非典型」韓劇洗禮的觀眾,強力推薦你們「用心」甚至「用靈魂」去經歷這段旅程(相當建議二至三刷,但不建議用快轉鍵走馬看花,若少了節奏醞釀與對白咀嚼,就算加速看完劇情也是一片茫然…)已經同步搶先體驗完的劇迷,歡迎往下閱讀大叔一直忍到劇終,才一次性爆發的完結心得!

p.s. 過程中雖有幾度想分享片段的時刻,但好險煞住,此作在過程中難以驟下定論,宛如一場馬拉松賽事,也彷彿真實人生,未到終點前,難以淋漓盡致地體會這一路上的意味深長啊!

平淡寫實卻反轉不斷的尾勁餘韻

很出乎大叔意料地,既晦暗又沉緩、既不包裝夢幻糖衣、也不灑狗血的《我的出走日記》,在 on 檔首播期尾段衝出了收視和點擊佳績,甚至無論在韓國和台灣,後勢都壓過了題材更為討好的眾多「爽劇」對手,成為後來居上的熱論話題韓劇 No.1!(雖然純粹以傳統收視數字來看,這劇即使在收尾集數攀上 6-7% 的自身最高數字,族群仍屬分眾。但誠如大叔近年不斷掛在嘴上的解讀,傳統收視率數字已無法反映年輕觀眾喜好,遑論就連韓國本地,青壯年/上班族族群的追劇途徑,也已多屬收視率調查不到的 OTT 串流平台)

從一開始就刻意不走討好大眾路線的劇種來看,《我的出走日記》的黑馬後勁,似乎也正在印證,韓劇的主力收視族群,已明顯在演進與蛻變!韓劇近年來逐步邁向「電影化」敘事、以質感與內涵見長的類型不斷在拓展,但多數較易遭主流劇迷忽視或棄劇……(2018 年出品的三大突破性神劇我的大叔》《如此耀眼陽光先生,在海外都是播畢多時,才得到評價與矚目平反,尤其《陽光先生》更是今年二十五二十一大幅拉升金泰梨海外人氣後,才擄獲不少「撿回來看」的驚艷好評)。

然而本季殺出了兩部「異數」,在開場集數慢火蘊釀後,中後段便佔據話題榜前矛的《我的出走日記》與《我們的藍調時光》,其實觀看時並不全然輕鬆紓壓,劇中無論是敘事風格、角色人設還是苦澀內核,都相當「反傳統」逆勢而行。

然而這兩部細膩經營質感與步調,且有效在集數尾段發揮戲劇性高潮的年度傑作,即使仍非「人人愛吃」菜色(難接受「寫實」或「寫意」路線韓劇的觀眾,也毋須勉強),卻未淪為乏人問津的冷門作品。單是這樣的逆襲結果,就令人感動於高品味劇迷的增幅,而韓劇苦心拓展多年才跳脫「俗氣芭樂=夯劇必備元素」的勇敢嘗試,總算開始斬獲耕耘!

散文式的創新韓劇架構,信手捻來的金句齊發

由《又,吳海英》、《我的大叔》名編朴海英搭配《如此耀眼》、《Law 澳门皇冠》導演金錫允共同打造的《我的出走日記》,堪稱是「作者型」韓劇的一次精準示範。

就如同電影有「商業類型電影」「作者風格電影」兩大分野般,韓劇以往在大眾受眾設定下,不太可能出現「完全跳脫公式」或「不以主流喜好」為考量的元素,然而隨著韓劇跨出電視通路,且在海外開拓更大族群後,在更顯多元的觀眾需求考量下,主打分眾或高品味族群的韓劇類型,反而能在 OTT 平台或口碑好評上殺出重圍,立足於已供應過剩的公式愛情或狗血劇上。

延續《我的大叔》《如此耀眼》開出的經典「長賣」路線,《我的出走日記》在創作結構上明顯更為自由奔放,與其說本劇是主角們的「解放」過程,大叔彷彿看到了曾在無線台寫過日日劇或家庭劇的朴編,也在藉由創作本劇得到真正的發揮與解放。

雖然《出走日記》仍有一些在主題、風格和人設上類似《我的大叔》之處,但朴編這次不再放入公司權力高層內鬥、貧苦前科女子、外遇妻子是權鬥棋子等《我的大叔》中還是略顯狗血的設定,徹底地聚焦於一群不算不幸、但也絕對稱不上幸福的凡夫俗子身上。

雖然《出走日記》還是一貫地瀰漫一股厭世或喪氣氛圍,故事看似也圍繞在親情、愛情、友情與職場等常見元素上,然而《我的出走日記》在開場幾集後,觀眾就會開始發現以上元素都並非主軸,這是一部描述日常生活、並在那些灰色地帶尋找生命意義的故事。

假如多數韓劇走的是情節導向的「小說」文體,那《我的出走日記》相較下就是角色與情境導向的「散文」文體,全劇充斥大量乍看隨興而至、沒有太明確因果關係的日常對話,並由這些對話與內心旁白,逐步地建立人設性格與情節轉折。然而這些看似隨機的對話與情境,其實愈看到後段,愈會發覺其安排上的巧思與寓意,即使沒有戲劇性的大起大落,依舊引人入勝並堆疊出高潮段落。

仔細回想為何如此平凡的際遇能夠讓觀眾陷入,關鍵正在於這些精雕細琢的對白,以及這些充滿迷思與缺陷的人物,或多或少都令我們看到自己或旁人的人生,而真實人生,往往比戲劇還要難以預期、且更容易引發共鳴。

而導演金錫允的影像呈現手法,更是捕捉到了朴編劇本的精髓,雖然大量的角色對話與重複出現的場景,似乎很容易令人視覺疲乏,但金導從不沉悶地處理這些畫面,無論是對話或獨白,鏡頭都是不斷地切換視角、聚焦特寫、或是隨著角色情緒置入畫面特效與配樂,彷彿連鏡頭都在闡釋這個角色和對白的心境般,充滿著引領觀眾投入的律動感。

而導演明顯也深知朴編在《我的出走日記》有深刻的哲學與宗教視角,因此全劇即使設定在寫實至極的平凡背景,卻不時出現魔幻般的畫面處理與聖歌配樂,無論是雷電交加的雨夜、美貞多次拯救爛醉具氏時的自帶光芒、還是具氏在田間那象徵性強烈的「信念一躍」(A Leap of Faith),金導對劇本內涵的創意呈現,讓本劇在詮釋手法與格局上,彷彿從輕盈小品躍升成一部神聖的生命寓言大作。

 

結局的寓意為何?主角們是否都得到了解放?

本劇的結局處理,雖不是韓劇迷習慣地皆大歡喜、一一交待結果,但很符合全劇調性地,讓整個故事欲帶給觀眾的啟發,深入到核心意義,乍看是行雲流水般地輕輕帶過,卻讓觀眾見證了每個角色「前後呼應」的蛻變與解脫!

編導最巧妙的一筆,來自於 13-14 集的劇烈轉折,當觀眾和角色最認為「理所當然」的存在–忙進忙出、苦口婆心的廉家媽媽突然去世時,廉家人才真正理解母親畢生扛起的重擔,甚至連一向固執寡言的父親,都崩塌了!

他此刻才了解乍看不斷為了生計而奔波勞碌的自己,其實完全不知道如何生活,也從未自覺和家人相處的鴻溝。這個充滿抱怨與忙碌瑣事的家庭,其實一直是母親在凝聚著全家,母親在臨終前都還掛心著不擅表達情感的小妹美貞,用「死亡」解放母親的勞碌,固然是本劇不時流露的殘酷視角,卻很忠實地反映了上一代傳統女性的宿命與哀愁,她們鮮少抱怨勞苦、總在操煩孩子、為大男人老公做牛做馬,卻不曾想過放棄或厭世,也不曾為追求自己的快樂出走…。

母親的離世讓家人有了第一次家庭旅行,甚至讓三兄妹總是「掛在嘴上」的出走(離開痛苦的通勤人生,搬到首爾),很快地付諸行動。而大姐和二哥也都在此刻有了結婚成家的念頭,不願孤老庸碌一生…。母親離世的痛苦不僅讓三個孩子一夜長大,也讓父親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避世、脆弱與威權,逐漸放下瞎忙人生,開始用心和子女互動。

然而就在觀眾期待他們的人生從此轉折時,15-16 集的結尾開場,卻又一次殘酷地將他們打回原點。大姐繼續活在對感情患得患失的焦慮、二哥再次因為對自己人生與未來的迷惘而選擇分手、三妹雖然換了工作環境,卻沒有因此變得不再厭世,她對那些生命中不斷出現、又不斷棄她而去的「王八蛋」們,依舊揪結掛心。

三個遠離通勤人生的姐弟妹,雖然都更成長了一些,卻沒有戲劇性的境遇改變,就連在短暫鄉村洗禮後重返黑道人生的具氏,也沒有因此振作領悟,反而更加倚賴酒精來逃避他從未釐清的心魔,藉著不要命的打殺和無人性的討債,發洩他對這世上惡形惡狀的憤恨!

這段結尾前的安排不得不說,太神來一筆了!朴編為角色設下的難關,或她認為的解放人生,怎有可能是改變環境或一個念頭就可以迎刃而解的難題?(可惜多數勵志影劇,幾乎都會選擇如此簡易暢快的反轉方式)

真正的解放是需要「一步一步、舉步維艱地向前邁進與領悟」,那些討厭或綁住自己人生的人事物,包含漫長通勤、爛同事、職場鳥事和負心王八蛋們,都只是可以讓我們丟出來抱怨、尋求共感的藉口罷了!但這些瑣事,其實都不是這些角色真正的人生課題,但抱怨這些恆久不變的鳥事,卻可以讓他們的厭世找到理由、找到標靶,讓他們不去解決真正的難題,或進一步去找到更愛這世界的方法。

就像美貞在最後一集曾跟具氏提到:或許自己一直不希望前男友還錢,她才能得到可以繼續憎惡這群人、或這充滿爛人世界的理由。終究每個人的難關和侷限,都與別人不同,唯有真正去面對那些我們最難以啟齒的傷疤與難堪,我們的解放才會真正啟程。

是結局,更是另一段開始

因此《我的出走日記》的結尾方式也許不那麼大快人心,卻是深思熟慮且洞悉人性的,朴編和金導處理此題材「不走捷徑」的複雜度,也讓本劇在大叔心中的傑作位置,拉升至更高的層級!大姐琦貞從開場就是個口無遮攔的奇女子,但誠如她之前所吐露的,她是願意去接丈夫頭顱、為愛犧牲一切的女人,因此對照結尾她接到的「斷頭玫瑰」,琦貞終於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她那比男人還「大而化之」的勇敢與無畏,原本就是她逆勢求愛的最強武器,也是泰勳被她吸引、可以盡情做自己的後盾,既然兩人關係的本質就是如此,又何需在乎小姑、繼女或世俗對婚姻的眼光,她的愛,足以凌駕這些必然的阻礙!

二哥昌熙的安排是大叔私心最愛也最意外的收尾,那個看似隨波逐流、幹話無窮的魯蛇男子,似乎一步步地被靈魂主導,走向自己那必然的「天命」!昌熙在最後兩集的對白,可能連開場集數的四分之一都不到,他開始放下對物質或世俗成功的追求,開始對大自然(竟然開始迷戀歷史地理與古道山巒)和生命無常感到體悟,他總被父親嫌棄「沒有計畫」的人生,和總是因為對「未來」和「成就」的焦慮,而不敢給出承諾的情感困境,終究會隨著他靈魂的指引,理解人生的本質就是無法預期,走向屬於他的解放!

p.s. 大叔其實覺得昌熙的段落前半段頗為惱人,沒想到都是用來烘托後半段的反轉,李民基終於找到了他最能發揮演技的人生角色,而關於昌熙的段落總是在荒謬中充滿哲理,無論是那場突如其來馬拉松、自行車下坡時的痛哭、還是他走錯教室後,終於理解天命的歷程,實在都太黑色幽默了…

至於最牽動劇迷們情緒的「崇拜 CP」美貞與具氏,也在最後兩集展現了不落俗套、卻又予人無限想像的「恰到好處」收尾。雖然看到網路上不少觀眾對美貞的「崇拜我吧」告白法不明究理,覺得她和具氏的化學反應莫名其妙,但大叔反而覺得,這條線著實把彼此救贖的關係,鋪陳地十分到位,才會在兩人關係開始撥雲見日後,引爆了話題與討論高峰,而金智媛孫錫久的成功選角,更是這對組合完全成立的一大關鍵!

其實美貞的人設一直是最難完全掌握的,她的內向與厭世,其實極大部分來自於她的傑出。她有著桀驁不馴的動物本能(引用具氏說法),也是同事眼中最具創意的設計鬼才。然而愈傑出的人,在庸俗的世界中愈會被打壓,她的大氣與信任,也愈容易被世上小奸小惡的爛人欺壓利用,在感情世界中亦然。因此或許是厭倦了單方面付出的愛情、或許是受夠了這世界對她的壓榨利用與輕視敷衍,她不再只想要愛情,她想要被崇拜、內心被填滿的關係,其實是符合其人設的。

然而在她身上藏有極大的爆發力,是只有在黑道混跡多年、洞悉人性的具氏才看得出來的!黑道幫派人士再兇狠,也畏懼不怕死豁出去的人,具氏雖然也靠著這特質橫行江湖,但美貞對生命與死亡的無畏,仍會讓必須倚賴酒精逃避的具先生害怕,甚至自慚形穢,再加上她對兩人愛情關係的灑脫,我想具氏愈認識美貞,對她的崇拜就愈強烈,那不是在撩妹,是美貞確實擁有讓具先生也敬畏、緊張、甚至被吸引的特質。

從具先生在結尾付錢請美貞當自己的心理諮商師可以看出,具氏真心倚賴美貞,在她面前,總是面癱的具先生也變得生氣勃勃、甚至多話了起來!而美貞也總是能一針見血地(但不強迫地)突破具氏的心防,讓具氏願意聽從她的建議,先是相信春天就會變好,再來是靠著她的方法,微笑著面對清醒時迎面而來的心魔!

這兩個人在彼此生命的低潮相遇,成為彼此心靈脆弱時的後盾,也終於度過具先生自我封閉的掙扎時刻,在重逢後成為攜手邁向解放的伴侶,還有比這樣拯救彼此的關係,更美好的愛情嗎?當那滾到排水孔的硬幣未落下時,具先生放下了讓自己迷茫度日的烈酒,他真誠地信任了美貞的說法,每一天只要累積五分鐘的幸福,就能度過,也唯有當你開始注意身邊那俯拾皆是的小小美好或幸運時,你會發現這世界不全然只值得厭惡。

每天確實都有好事發生,但你願意懷抱著感激去重視它,還是選擇只看見讓自己痛苦和厭惡的人事物,我們的心境與信念,確實決定了自己的幸福!因此就像美貞在同好會重聚時所說的,我們還沒得到解放,我們都只是發現了自己的問題而已。

重啟出走同好會的決定,也在呼應著《我的出走日記》的結局,光是理解自己的問題,因為什麼而感到不快樂或不自由,就已相當不易,但這還只是第一步而已,真正的完成解放需要付諸行動,一步一步,艱難地去實踐!

無論是大姐對摯愛的堅持、二哥對天命的順從、三妹對憎惡世界的摒棄、還是具子敬戒除對酒精的倚賴,他們都才正走在解放自我、理解自我的路上而已,或許有人一生都無法從枷鎖中解放,但每往前走了一步、每多過了一天,我們就多累積了至少五分鐘的幸福或奇蹟!

大叔很慶幸自己即刻追完了《我的出走日記》,光是這 16 集的時光,就已經充滿了無與倫比的啟發與感動!

延伸閱讀

TAGS

Copyright © 2025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