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英雄電影在 21 世紀重新復興,又一個十年過去,在 2010 年代,這個類型有更多的嘗試,電影票房與評價都步步攀升,我們要選出這十年來各年度最好的超英雄電影,看看這個在 90 年代風波迭起、2000 年代逐漸復活的電影類型,如何在 2010 年代站穩腳步,並成為了好萊塢電影市場的主流。
2018 年
美國上映超英雄電影:
2018/2/16:《黑豹》(Black Panther)
2018/4/27:《復仇者聯盟 3: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
2018/5/18:《死侍 2》(Deadpool 2)
2018/7/6:《蟻人與黃蜂女》(Ant-Man and the Wasp)
2018/10/5:《猛毒》(Venom)
2018/12/21:《水行俠》(Aquaman)
2018 年最佳超英雄電影: 《復仇者聯盟 3:無限之戰》
2018 年,來到了超英雄電影類型發展的頂峰。我們可以看到像是《復仇者聯盟 3:無限之戰》這樣要為漫威電影十年劃下句點的複雜鉅作,也可以看到《猛毒》或《水行俠》這樣回歸英雄個體戶、不提聯盟的單體電影。
另外,《黑豹》這一部幾乎所有美籍非裔男星──包括差一點就能成功的衛斯理史奈普 (Wesley Snipe) 、丹佐華盛頓 (Denzel 澳门皇冠体育) 或勞倫斯費許朋 (Laurence Fishburne) 等人──都想演出的超英雄電影,也在 2018 年誕生,受到了非裔族群的熱烈歡迎:他們終於有一位與自己膚色相同的超級英雄了。
2018 年不只在電影規模上有所差異,另外在電影風格上的歧異也逐漸擴大。《死侍 2》的 R 級風格添加了更多的番茄醬,某些角色的死法更是極為殘忍、肉末橫飛;而《蟻人與黃蜂女》仍然緊張不起來,它也謹守上一集的輕鬆搞笑路線。
《復仇者聯盟 3:無限之戰》也許可能做為其他系列電影,對於「如何拍好一部上集」的最佳示範:在觀眾都很清楚故事尚未完結的狀況下,許多電影的上集,往往僅是負責鋪排下集的「前情提要」。在「好戲在後頭」的預期下,不免讓許多上集往往流於漫長的文戲,對於期待在戲院裡享受刺激的觀眾,難免呵欠連連。
但是《復仇者聯盟 3:無限之戰》不一樣,儘管它長近 2 小時 20 分鐘(扣除片尾 credit),但是幾乎每隔 10 分鐘,就會有一場或大或小的動作戲,作為支撐觀眾繼續看下去的動力。而電影最後將近一個小時,分處三地的三條劇情支線各自展開一場大戰。
不管是泰坦星之戰、瓦干達之戰、乃至於尼德威阿爾的啟動熔爐,各自展現了不同形式的戰鬥。泰坦星之戰可說是最精彩的一段,不同戰鬥能力的角色,以不同的節奏組織成一首進攻交響曲,沒有任何一個角色在旁納涼,每個角色能力全都用上──即便是螳螂女也有非她不可之處。而同時,薩諾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應戰也非常流暢。
這是最棒的商業娛樂電影姿態,在角色、節奏與動作設計上均帶給觀眾最大的娛樂效果。令人意外地,《復仇者聯盟 3:無限之戰》在文戲方面也非常稱職:開場遭到人生巨變的索爾,並沒有自此成為電影需要的戰鬥機器。電影中段一場浣熊火箭與索爾的對談,不但巧妙地串起前兩部索爾電影的劇情,也再次讓體驗過前段連番戰鬥場面的觀眾,能夠暫時停下來想想這個樂觀傻大個王子,如今竟已是一個遭到滅門滅國的天涯孤子,而索爾還要強顏歡笑,說著沒有任何道理的逞強話,等著被冷眼的火箭一語道中矛盾。漫威電影善於塑造角色,在此處再度得到證明。
當然,最終的震撼結局更是出乎意料,因為就在幾番戰局逆轉之後,索爾掌握到最後一次扭轉乾坤的機會──此時僅剩 7 分鐘的片長了,在好萊塢主流電影裡,這幾乎意味著正義獲勝的結局。然則事實不然,這個結局更不是薩諾斯獲勝如此簡單,誰會消失?誰會留下?讓這 7 分鐘變成所有觀眾為之屏息的時刻。
從娛樂性來評斷,《復仇者聯盟 3:無限之戰》絕對是近年來最豐富飽滿的傑作。儘管電影劇情最終全宇宙面臨了最慘痛的失敗,但是對超英雄電影史來說,《復仇者聯盟 3:無限之戰》也許是一次完美的成功。
2019 年
美國上映超英雄電影:
2019/3/8:《驚奇隊長》(Captain Marvel)
2019/4/5:《沙贊!》(Shazam!)
2019/4/12:《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Hellboy)
2019/4/26:《復仇者聯盟 4: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
2019/6/7:《X 戰警:黑鳳凰》(Dark Phoenix)
2019/7/2:《蜘蛛人:離家日》(Spider-Man: Far From Home)
2019 年最佳超英雄電影: 《復仇者聯盟 4:終局之戰》
今年已經是連續第四年,每年都有 6 部超英雄電影上映。但是別忘了,我們在系列文章一開始已經提到,我們排除了一些「類」超英雄電影或是超英雄動畫電影。因此如果加上《異裂》(Glass) 或定位有點尷尬的《小丑》(Joker),今年就有 8 部類型電影。這樣看起來,觀眾似乎仍然很樂意,幾乎每隔月餘就花錢欣賞超英雄的活躍。但是事實上,超英雄風潮也已經逐漸顯露疲態。
不應該在 2019 年才上映的《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與《X 戰警:黑鳳凰》,都是經歷數次重大補拍、並且延遲十數個月才上映的電影。而它們上映之後,不管是評價或票房都淒淒慘慘──超英雄電影再也不是躺著拍躺著賺了。
《X 戰警:黑鳳凰》原本就有一大堆令你悲傷的理由:它改編的原著故事《黑鳳凰傳奇》(Dark Phoenix Saga) 原本就很悲傷;隨著福斯影業被迪士尼併購, X 戰警們也確認將會併入漫威電影宇宙,凱文費吉 (Kevin Feige) 都說了,需要花上至少五年的時間才能讓 X 戰警準備好現身;還加上它的製作過程風波不斷,不停地補拍導致它延期再延期;最後更感傷的,一手打造這個系列的導演編劇布萊恩辛格 (Bryan Singer) ,竟然無法親手為它送終。最後一個悲劇就沒那麼複雜了:觀眾完全不買帳這部被砍得千瘡百孔的電影。
《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的故事跟《超人》同源,都是個異世界孤兒找尋自身定位的悲涼故事。問題是《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不但大膽地全面提升血腥尺度,還大膽地問了一個太尷尬的問題:地獄怪客是不是應該跟全世界的魔物、鬼魂與怪獸站在一起,共同推翻殘暴無情的人類?這是個顛覆性的想法。
但問題是,《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挑起了問題,卻草率地回答。讓人困惑,為什麼劇情要這樣自找死路?中二的地獄怪客喋喋不休中二的問題,最後又中二地逃離早已有了答案的問題。我們終於獲得了《地獄怪客 2:金甲軍團》(Hellboy II: The Golden Army) 之後等待 11 年問題的答案,竟然只是「中二」兩字。
《驚奇隊長》與《沙贊!》繼續延續去年好萊塢開始針對特定族群的實驗風格:它們不期望所有人都喜歡,但求女性族群與家庭族群能夠買單。這次的實驗仍然是成功的,即便是較低成本也較無強力靠山的《沙贊!》,也賣了一個小而美的格局──考量到電影公司多年來一直想把《沙贊!》拍成《黑暗騎士沙贊!》,這種結局真的讓人感動到泫然欲泣;
《驚奇隊長》更是直接複製了《黑豹》的成功,這是部極度強調女性當家的電影。雖然它不算是女權史上最棒的娛樂電影,至少它也沒有笨到把男人演成刻板印象的沙豬:《驚奇隊長》裡的男性反派更過分,他們抹殺了女人成為一個人的機會,讓她成為完美的制度工具就好了。它的結局也很女性化,不是那種典型的善惡大決戰,而是徹底釋放自己的自由。
如今女權議題在好萊塢變成一個進退兩難的尷尬,但問題的根源也許有個顯而易見的方向:現代女性是否只是在求個自由?《驚奇隊長》號稱是漫威最強者,這其實是最大的諷刺:妳得強到壓倒所有男人與其它女人,才能享受做自己的機會。
《復仇者聯盟 4:終局之戰》是第三次證明導演羅素兄弟 (Anthony Russo & Joe Russo) ,應該是當今好萊塢最有調度超大型電影能力的電影人。《復仇者聯盟 4:終局之戰》的宣傳充滿了黑紫色系,與熱鬧的《復仇者聯盟 3:無限之戰》紅黃色系截然不同,預告著這是部悲戚的大電影。它的確悲戚,沒有《復仇者聯盟 3:無限之戰》每十分鐘就要戰一場的暢快,前半場(還活著的)眾英雄們沒有掏出武器,而是掏出眼淚、苦臉與尷尬的沉默。
如果說《復仇者聯盟 3:無限之戰》是每位熱愛動作電影觀眾的饗宴──你甚至沒看過漫威電影,也能被這部動作場面與豐富文戲交織而成的熱鬧電影娛樂。那麼《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就不一樣了,它其實無法推薦給對於漫威電影宇宙陌生的觀眾──你沒看過《蟻人與黃蜂女》甚至還不行。《復仇者聯盟 4:終局之戰》是獻給粉絲的終極大禮,是獎勵你 10 年來把 20 幾部漫威電影都看了不只一次的辛勞。這種終章電影往往會穿插過去電影的許多彩蛋,卻容易淪為一場精采回憶重播秀。
但是《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並不是單純的總集篇,它仍然以角色為重。似乎製片團隊絲毫不關心那些劇情與設定的漏洞,而只想讓美國隊長、鋼鐵人與黑寡婦等等復仇者聯盟成員,找到他們各自深信的歸宿。當然,這就是部娛樂商業電影,不是你凶狠物理學教授的必當學分,似乎觀眾也沒必要關心電影裡的時空旅行理論是否合理。
《復仇者聯盟 4:終局之戰》至少講了個可以自圓其說的故事,你可以繼續批評這個故事漏洞百出,但同時你是否也滿足那些你最愛英雄的結局呢?如果是,《復仇者聯盟 4:終局之戰》──或說是整個漫威電影宇宙──就能含笑而終了。
答案當然是,在 10 年來各種不同風格與不同導演執導的漫威電影裡,這些被珍愛的角色持續地發展他們的個人生涯──4 年前的《復仇者聯盟 2:奧創紀元》(Avengers: Age of Ultron) 結局,史塔克與羅傑斯就在討論他們退隱江湖的可能性了。
這種彩蛋多不勝數,你越瞭若指掌,你就會對《復仇者聯盟 4:終局之戰》流下更多的眼淚。這間電影公司不單是有錢請高薪演員當英雄而已,他們在製片過程中嚴格地規範整個宇宙的世界觀與人物個性──這是漫威電影有資格不只是「電影系列」(franchise)、而是「電影宇宙」(universe) 的原因。而最後的成果,就是《復仇者聯盟 4:終局之戰》。
這其實是電影史上很罕見的例子,我們以往常常會屏棄那些觀眾需要是鐵粉才看得懂的電影,因為這樣的電影永遠難以感動所有人,《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一樣是部沒有捷徑的電影,但同時它回饋給鐵粉的體驗也是無與倫比的。這很有可能讓那些對漫威電影不熟悉的觀眾,對《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評語,從「誰有那個美國時間看那麼多電影補習過才能看」,變成「也許成為漫威鐵粉是很幸運的」。
馬丁史柯西斯 (Martin Scorsese) 或是法蘭西斯柯波拉 (Francis F.Coppola) 是永遠拍不出《復仇者聯盟 4:終局之戰》這樣的電影的,不是不行,是不願意。《復仇者聯盟 4:終局之戰》乃至整套漫威電影,沒有史柯西斯與柯波拉對挖掘人性的執著。它們重在告訴你早已經熟悉的人生諭示,而不是那些你還不知道的自身性格矛盾。
但是它們講得更動聽、更有趣、好像帶你在看一場以超高水準規格搬演的伊索寓言故事,過程中有煙火、有笑話,讓你不會無聊看手錶,而且更不會突然質疑自己真是個無可救藥的爛貨(拉斯馮提爾 (Lars von Trier) 與荷索 (Werner Herzog) 就很愛這樣整死你)。漫威電影是場美好的旅程,讓你下次還想再來一趟──雖然你深知《龜兔賽跑》故事已經聽了很多次了。但是,嘿,每年都去趟遊樂園不犯法吧?你怎麼這麼黑暗!
十年過去,超英雄電影在這 2010 年代茁壯生長,從試水溫到穩賺不賠、從格式單一到實驗各種風格、直到如今甚至已經略顯疲態。十年有幸,能在電影院裡看過這一切的你何其有幸,你正閱讀電影歷史的重要篇章。沒有電影類型能永生不衰,當那一天到來,鋼鐵人與蝙蝠俠又成為了好萊塢眾人訕笑的爛題材(或是當你兒子笑著說「誰還看超英雄電影啊!」時)。別忘記,你走過了他們最耀眼的十年,別忘記這個星球,曾經為這些奇裝異服的特異人士,瘋狂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