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福斯!7 位重量級影人獻給福斯影業的悼詞 (二):無人不知的主題音樂,帶來數十年的美好回憶

沒有人比羅蘭艾默瑞奇 (Roland Emmerich) 更愛美國,儘管有點諷刺,他是以轟炸美國起家的:《ID4 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 裡白宮被炸了、紐約被炸了、51 區與洛城地下隧道都被炸了。這部電影奠定了艾默瑞奇的影史定位,他成為一位用力破壞地球的怪獸導演,專拍破壞地球的外星人與怪獸,甚至沒有這些怪玩意,他也能讓地球毀滅 (《2012》)。所以嘍,他當然對福斯影業的離去有話要說,而且肯定……破壞力超強。

推薦閱讀: 再見了!福斯!7 位重量級影人獻給福斯影業的悼詞 (一):一代宅神終於找到了他的溫暖歸宿

 

  1. 羅蘭艾默瑞奇:《ID4 星際終結者》、《ID4 星際重生》(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

「福斯影業被併購,代表影壇又少了一位買家。如果像這樣的事一直發生,最終好萊塢只會剩下兩三家電影公司,這樣對身為電影工作的我會帶來很大的影響。而就身為觀眾的我來說,福斯影業是好萊塢最老的品牌之一,這種事會讓你深思:為什麼事情會發展到這種地步?我還是希望有其他人能出面解決福斯的問題,但看來沒人想處理。」

「但福斯影業有自己的粉絲基本盤,不信的話你可以到街上去,哼那段主題音樂的兩三小節,而每個人都知道你在唱什麼。當我年輕還住在德國時,如果迪斯可舞廳準備要打烊了,他們就會放上一段福斯影業的主題音樂,我們就知道現在該要回家了。」

你不可能沒聽過這首曲子:

這麼多年來,艾默瑞奇破壞地球的豐功偉業,有一大半要感謝福斯影業。他與福斯合作了《ID4 星際終結者》、《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 與《ID4 星際重生》(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 三部電影,而這三部電影都把地球整慘了。拍攝這些科幻災難片需要代價,而沒有太多電影公司付得起這樣昂貴的代價:這三部電影平均預算都高於 1 億美金。現在好萊塢的發行商少去了福斯影業,艾默瑞奇自然得感到憂心忡忡。他去年下半年開始了二戰戰爭電影《中途島》(Midway) 的拍攝工作,預估預算已經到達 1 億美金,而這次他與獅門影業 (Liongate) 第一次合作,對很少轉換合作夥伴的艾默瑞奇來說,福斯事件想必讓他感慨良多。

不過我們得說句公道話,他執導的福斯電影《ID4 星際重生》,正是 2016 年最災難的電影之一──口碑與票房都遠遠低於預期。如果要談起壓垮福斯影業的最後一根稻草,艾默瑞奇也難辭其咎啊……

  1. 賽門金柏格(Simon Kinberg):《X 戰警:黑鳳凰》(Dark Phoenix)

隨著《X 戰警:黑鳳凰》即將上映,大家開始熟悉這位第一次執導電影的《X 戰警:黑鳳凰》導演賽門金柏格,但他真正的身分是數部《X 戰警》電影的監製,而他更重要的成績,是與福斯影業合作,拍出了叫好又叫座的 R 級超英雄電影《死侍》(Deadpool)。

「我對福斯影業感到最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是他們竟然允許我們拍攝《死侍》。在那個時候,R 級超英雄電影還沒有太多先例,而 R 級喜劇基本上就是注定死翹翹。但我們鼓起勇氣,決定挑戰這些不可能。這就是我們跟福斯影業都想要的目標,我們想要觀眾來看這部電影,然後說:『哇咧我看不懂這部電影在演三小啊,但我喜歡!』」

當然,身為後期《X 戰警》電影的監製大咖,賽門金柏格的成績不容小看:在《X 戰警:未來昔日》(X-men: Days Of Future Past) 之前,沒有一部變種人電影能夠賣破 5 億美金,而《X 戰警:未來昔日》全球超過 7 億美金的成績,讓福斯影業高興到絕頂升天。「福斯影業決定拓展自家超英雄電影的類型」,根據金柏格的說法,這部他監製的電影,引爆了 R 級喜劇《死侍》、以及西部類型《羅根》(Logan) 的誕生契機。

這讓福斯影業仍然是超英雄電影類型中的先鋒者,即便像是《變種人》(New Mutants) 到現在仍然不見天日,但它一心一意靠攏恐怖類型的方向絕對是令人激賞的。超英雄電影可以有更多樣化的口味,只是儘管未來福斯影業仍然會繼續以製片公司的型態存活,但往後他們能不能再製作這樣全新全異的新形態超英雄電影、或是能不能影響迪士尼─漫威發行這樣特別的超英雄電影,都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推薦閱讀:超災難電影《變種人》最新進度:大家都在問「他X的何時會上映?」

  1. 霍華戈頓(Howard Gordon):《24 反恐任務》(24)、《反恐危機》(Homeland)

霍華戈頓(右)與基佛蘇德蘭 (Kiefer Sutherland) 這位讓福斯集團在影集獎項上大有斬獲的黃金製作人,可不只拿下了 3 座艾美獎而已,《24 反恐任務》還成為史上播映季數最長的美國反恐諜報影集──這完全反應了觀眾對《24 反恐任務》的熱愛,每一季結局都約有 1 千萬觀眾,苦苦守在電視機前等待最後的高潮。戈頓可以說是 21 世紀初期讓福斯電視揚眉吐氣的功臣,但對他來說,待在福斯片場是更非凡的享受:

「當我想起福斯片場時,最印象深刻的回憶,就是當我走到片場餐廳,就能看到我每個世代的偶像們,正在隔壁桌吃飯。我能看到梅爾布魯克斯 (Mel Brooks)、史蒂芬波契哥 (Steven Bochco)、或是大衛密爾契 (David Milch)。你還能看見魯伯特梅鐸 (Rupert Murdoch) 就在角落跟彼得切寧(Peter Chernin) 聊天。我非常榮幸能夠加入這個大家庭,而福斯就像所有的家庭一樣,其中一定有些瘋子、有些功能障礙的怪咖,但也有很多、很多的自豪與愛。」

福斯電視曾經是影史上最會拍警匪劇的電視頻道,早在《24 反恐任務》之前數十年,天王製作人史蒂芬波契哥與編劇大衛密爾契,就在福斯頻道上製作了 7 季的《霹靂警探》(Hill Street Blues),與 12 季的《紐約重案組》(NYPD Blue),這兩齣警匪劇的片名裡都有 Blue,自然著重在警方工作的沉重壓力與兩面不是人的兩難上,影集拍得深刻入骨,讓這兩部理應睪酮素大噴發的男性客群導向影集,卻往往讓男性觀眾看得兩眼含淚──就跟你看《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 時會偷偷到廁所去哭一樣。

但梅爾布魯克斯可不會讓你哭,這位身懷奧斯卡、艾美獎、葛萊美獎與東尼獎的大滿貫天才導演暨諧星,他為福斯影業貢獻了許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喜劇,包含了《新科學怪人》(Young Frankenstein) 與《羅賓漢也瘋狂》(Robin Hood: Men in Tights) 等等。他可以算是諧仿電影最早期的宗師之一,他將許多恐怖經典電影,轉化為熱鬧誇張的浮誇喜劇,這種方式直到如今仍然是好萊塢常見的顛覆類型手法──別忘了,布魯克斯早在 40 年前就在玩「打破第四面牆」的把戲,《死侍》還要叫布魯克斯一聲祖師爺呢!

下次我們將來聽聽幾位與福斯有著長期合作經驗的系列電影監製或導演們,他們長年與福斯影業合作的寶貴心得感想。(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5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