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艾爾帕西諾 (Al Pacino) 學校的暱稱桑尼 (Sonny)、到他外祖父母來自義大利西西里島的柯里昂 (Corleone),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著全世界,艾爾帕西諾應該要加入《教父》(The Godfather) 的演出。但很可惜地當時並沒有人這樣覺得,電影公司更是千方百計地想要把他踢出電影。帕西諾是個劇場咖、儘管他年紀輕輕就拿到了兩座東尼獎,但這無法證明他能幫助電影票房提升多少。
「麥可」是艾爾帕西諾演藝生涯最難的角色
過了這麼多年,《教父》仍然是許多人認為影史最偉大的電影,圍繞在《教父》身上的故事是講不完的,甚至帕西諾自己也記不清楚──因為這是他第一部主流電影,這還是一部星光熠熠的電影──天王巨星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壓陣演出,這宛若天上掉下來的絕佳機會幾乎砸昏了他。但他永遠都記得一件事:
「《教父》裡的麥可,永遠是我演過最困難的角色。」
麥可柯里昂 (Michael Corleone) 是柯里昂家族的小兒子,他不情願地回到義大利黑幫家族之中,但最終卻繼承了他父親維托老大 (Don Vito) 的事業,成為了新一代的黑幫教父。
可是帕西諾並非以飾演黑幫老大的思維來演出麥可:
「我並不認為他是一個黑道中人,我想他的魅力在於身上的謎樣氣質。」
而這點對角色的深層分析,並無法打動派拉蒙影業想盡辦法把帕西諾踢出去的心意。而除了大老闆不滿意之外,其他演員也不認識帕西諾,這讓他備感孤立──但這與帕西諾的成長背景其實也沒有太大的不同。察言觀色、腦筋動快一點、永遠不要特立獨行,紐約布朗克斯區的殘酷街頭生存之道,其實在巨星雲集的片場也很適用。但是帕西諾在這裡還是幸運一點,至少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 (Francis F.Coppola),無條件地支持他。
其實他一開始沒想要拍《教父》的:法蘭西斯柯波拉
柯波拉也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而正如其他能夠跨越時空藩籬、感動全球人類的偉大導演一般,他行事異於常人,充滿獨斷又專制的作風,而這種作風在《教父》裡展露無遺。如果你以為專制霸道的導演,只是那些不把演員當人看、把他們當作家畜一般虐待欺凌的導演,那麼柯波拉並不是這種導演。
這位一站出來外型就像極教父的大塊頭導演,在片場裡就是一位活生生的教父,連電影公司都不准對他的決定置喙。是的,柯波拉展現霸道導演的極限:他甚至連派拉蒙影業都不甩。這位導演與電影公司在製作《教父》的過程中,宛如冷戰時期的兩大強權,雙方偷拐搶騙,無所不用其極。很難想像柯波拉敢跟電影公司對著幹的狗膽從何而來:他只有 31 歲,連部商業賣座電影的成績都沒有,他甚至還破產了。
《教父》會拍成真的是奇蹟,這部電影製片過程從頭到尾處處災難,甚至連柯波拉一開始都對其興趣缺缺:他才打開劇本,看到第 50 頁,馬上就來了一場繪聲繪影的大膽性愛戲。這徹底打消了柯波拉的念頭,不過,電影公司倒覺得柯波拉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他既年輕又沒成績,想必開出的執導價位不會太高。便宜行事的心態,讓派拉蒙影業決定讓柯波拉放手一搏……可惜柯波拉對內容沒興趣,他很快地推掉了這個到手的計畫。
但他沒有資格沒興趣,他在舊金山的製片公司美國西洋鏡 (American Zoetrope),還欠了華納影業高達 60 萬美金的金額,資金缺口攤在眼前,導演老闆怎麼還有資格挑案子?美國西洋鏡的股東們紛紛好說歹說地要求柯波拉接受──鼓吹最大力的便是喬治盧卡斯 (George Lucas),他也是美國西洋鏡的股東之一。
「上啊,法蘭西斯,」
盧卡斯一直在獨立製片界打轉找錢找工作,他不敢相信像《教父》這種天下掉下來的案子,還有人想拒絕,
「我們公司真的很需要錢,你就拍拍看嘛,反正你又不會有什麼損失!」
要做就認真做,打造心目中的紐約黑幫史詩
被股東兼朋友催促的柯波拉,雖然不喜歡這個故事,還是想辦法找出他喜歡的主題:他到了圖書館尋找有關黑幫家族的書籍,而終於找到了《教父》裡更深層的故事核心。這不會是一部描寫組織犯罪的暴力電影而已,它是一個有關美國夢、資本主義、親情與疏離的家庭史詩:而為此,他需要找到一個家庭來演出這部電影,而不是一幫為非作歹的歹徒。
其實很明顯地,這時他的內心對《教父》的想像,已經很明顯與電影公司想要拍部廉價的刺激動作黑幫片賺錢的想法徹底天南地北。這點當然會反映在選角上,而柯波拉的作法很簡單,他按照心中嚴父慈兄的家庭形象去找演員,而把派拉蒙影業希望找到酷帥偶像或是動作派男星的期望拋到腦後。當時《教父》的執行製作羅勃伊凡斯 (Robert Evans) 在聽了柯波拉的計畫之後,不敢相信這傢伙竟然開始胡搞瞎搞起來:
「他是白癡嗎?」
伊凡斯不可置信地對其他人抱怨。
但是柯波拉卻有本事說服派拉蒙影業主席查理布魯多恩 (Charles Bluhdorn),選擇讓他成為《教父》的導演。而這位新導演立刻忙不更迭地找上了《教父》的編劇瑪利歐普佐 (Mario Puzo)──普佐親自把自己的黑幫小說改編成劇本。
還記得嗎?柯波拉不喜歡劇本,那麼他當然要自己來改劇本。他立刻拉攏劇本與原著的原作者,讓他可以重寫一版新劇本。沒想到──又是一個沒想到──普佐竟然同意讓這個毛頭小子來改他的心血傑作。事實上,柯波拉與普佐這兩個意裔美籍的傢伙,只能用「一拍即合」來形容,這段新友誼讓新劇本進展順利,《教父》從一部描寫義大利黑幫無法無天的黑幫寫實劇,漸漸變成柯波拉心目中的紐約黑幫史詩。
一切機緣來自片場「教父」的破格拔擢
柯波拉就是這麼膽大包天,宛如義大利黑手黨一般,在電影公司眼皮下編織自己的 40 年代紐約黑暗歷史。他都能越級搞定大老闆、急忙拉攏編劇成為自己人,在正式選角時當然更加肆無忌憚:他連選擇帕西諾、勞勃杜瓦 (Robert Duvall) 與詹姆斯肯恩 (James Caan) 這件事,都沒跟派拉蒙影業照會過。
他讓他們飛來洛杉磯的美國西洋鏡製片公司,秘密進行試鏡。柯波拉的太太拿了一個碗,放在他們的頭上,把露出來的頭髮都剪掉;這三位演員還搞不太懂自己是來幹嘛的,導演太太也只給他們每人一個牛肉三明治當午餐。而柯波拉也沒多講什麼,就自己拿著 16 釐米的攝影機,要他們天南地北自我發揮──這就是柯波拉的試鏡了。
派拉蒙影業與所有《教父》的監製們,恨透了柯波拉這種游擊隊式的試鏡。這些根本非正式的試鏡,幾乎等於只是讓柯波拉確認他心中已經很篤定的選擇。他根本無意讓其他人討論他的決定是不是正確,自然也不在意這種隨便的試鏡是不是太武斷。當日後電影公司要求這些演員都得參加派拉蒙正式的試鏡時──有專業的梳化師與攝影棚──柯波拉還嘲諷他們花這麼多錢有多麼無謂。
這一切當然跟錢無關,這是一位擁有眼界的偉大導演與好萊塢體制的衝撞。柯波拉看得太遠、想得太快太多,他等不及電影公司批准或反對他的做法──他特別無法忍受電影公司反對他。他已經決定讓艾爾帕西諾演出那位還有著大學生模樣的年輕退伍軍人,便不可能接受其他比帕西諾有名數倍的票房巨星。而電影公司自然只能把氣發在他選擇的這些年輕演員身上,帕西諾自然是眾矢之的。
但是帕西諾也無路可退,他不可能放棄這個千金難得的機會,即便電影公司三天兩頭到片場抓他的小辮子,他也要死命地像西西里島章魚一般攀住這部電影。而帕西諾就在這個老大哥日夜監視、共戲演員也不太認識他、他還不能讓器用他的導演失望的高壓環境下,想辦法演活麥可身上的神祕氣質。還好,《教父》現場還有一件讓他心情舒緩的事:那就是與黛安基頓 (Diane Keaton) 對戲。
這對《教父》裡的情侶,決定將他們之間的化學反應也帶到真實人生來:而這是艾爾帕西諾與黛安基頓聚聚離離、藕斷絲連的戀愛伊始……(未完待續)。
看更多 >> 好萊塢演技之神:艾爾帕西諾銀幕底下的波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