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沙馬蘭 (M. Night Shyamalan) 表示在他腦海裡的《異裂》(Glass),一直以來都有一種「歌劇般」的結局,甚至在《驚心動魄》(Unbreakable) 還在製作中的那段時期就已經有了這個想法。
*以下包含《驚心動魄》、《分裂》與《異裂》的劇透內容
從《驚心動魄》出發,經《分裂》開往《異裂》的東鐵 177 列車
《異裂》是奈沙馬蘭導演鋪陳已久的「東鐵 177 列車」三部曲完結篇,整個系列從 2000 年的《驚心動魄》開始,在 2017 年出乎意料地接上了《分裂》。這三部電影都設定在一個超級英雄「不存在」的宇宙中,但在過去幾千年來,他們其實都潛藏在人群中,並影響了歷史中的各個神話故事,甚至還包含了漫畫。
布魯斯威利 (Bruce Willis) 在《驚心動魄》就飾演了一位這樣的「超人類」,也就是大衛鄧恩 (David Dunn),這位看似普通的保全大叔,在一場恐怖的列車事故中竟「毫髮無傷」地成為了唯一倖存者,之後,他漸漸發現自己擁有著超乎常人的怪力以及耐久力。
2017 年的電影《分裂》中,則向觀眾介紹了另一位超人類角色:由詹姆斯麥艾維 (James McAvoy) 飾演的凱文溫德爾克拉姆 (Kevin Wendell Crumb),他在兒時遭到母親虐待之後漸漸產生了多重人格障礙,擁有 23 位不同的人格,而最終也將會出現第 24 位,也就是不怕子彈,能夠自由攀牆的食人怪物──「野獸」(The Beast)。
大衛和凱文與山繆傑克森 (Samuel L. Jackson) 飾演的伊利亞普林斯 (Elijah Price) 都有著直接的關聯,系列電影中,他是一位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的高智商罪犯,而他也是造成東鐵 177 裂車事故的罪魁禍首──這場意外讓大衛發現了自己真正的潛能,同時也害死了凱文的父親,導致凱文必須與虐待他的母親繼續同住,最終也導致他分裂出各種人格。
在《異裂》的結局中,這三位角色都遭到殺害,而這點也是導演奈沙馬蘭在這三部曲的開端就已經訂下的想法。
奈沙馬蘭:這個結局會讓觀眾想尖叫
在最近的訪談中,外媒娛樂周刊 (EW) 詢問奈沙馬蘭,他對整個三部曲的結局是否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導演如此回答:
「沒錯。我一直來都認為這會有點像一部歌劇,早在《驚心動魄》剛剛起步時就已經有了這個想法。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具有歌劇風格的結局,也會讓觀眾想要尖叫,同時帶來許多深刻的意涵,而所謂的意涵也比任何事情都還要重要。
你大概也能猜到,我是《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的大粉絲。那部電影的形式真的讓我大開眼界。這個主角的旅程其實是由另一位角色完成的概念真的是一種極為強而有力的想法。」
在拍攝《驚心動魄》時,奈沙馬蘭就已經對《異裂》如何收尾有了粗略的想法,但經過近 20 年的發展與變化之後,或許或多或少也影響了他這份長遠的電影計畫。以電影風格來說,《異裂》更加貼近《分裂》那種結合恐怖與喜劇的調調,而《驚心動魄》那種令人沉思的詭譎氣氛則稍微少了一點;然而,試圖結合這兩種風格,最終也讓《異裂》獲得了褒貶不一的評價。
列車已達終點站,但仍有未解之謎
但除此之外,系列中所出現的「三葉草組織」,首度於出《異裂》的最終片段出現。這個潛藏在社會中的秘密組織,長久以來的目的就是要阻止像是「超級英雄」般人物的存在公諸於世,而他們最終也殺死了大衛與凱文。雖然許多觀眾開始討論這個「三葉草組織」的相關真相是否是《異裂》精心策畫已久的結局,還是一個突然憑空冒出來的組織?畢竟這個組織的存在,無論是《驚心動魄》或是《分裂》中都沒有任何實質的相關線索。
飾演「玻璃先生」伊利亞的山繆傑克森表示,《異裂》的結局曾以許多種方式不斷改變,這是為了要讓電影結局能更加呼應現代社會及世界的現況。這個可能性也呼應了為何《異裂》的結局會看到伊利亞的母親、大衛的兒子約瑟夫 (Joseph) 以及《分裂》的凱西庫克 (Casey Cooke) 將大衛與凱文使用超能力對決的影像公諸於世,因為伊利亞成功避開三葉草組織的眼目,將相關影片流傳到網路上。

曾於《驚心動魄》中飾演大衛鄧恩兒子的演員:史班瑟崔特克拉克,在《異裂》接續回歸演出同一角色。
目前無法確定奈沙馬蘭是否在當年籌拍《驚心動魄》時,就已完全計畫好這個最終結局,特別是整個網際網路的發展在過去 19 年來,經過了十分大量的革新。無論如何,他的確如願為《異裂》帶來了一種「歌劇般」的結局,而接下來影迷們勢必也會持續討論與本片相關的各種話題。
《異裂》現正熱映中。
翻譯:凱拉特/編校:神搜企編中心
資料來源:SCREEN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