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耗資 3.2 億美元打造的 Netflix 科幻鉅作《電幻國度》(The Electric State) ,由羅素兄弟執導,並找來《怪奇物語》米莉芭比布朗、克里斯普瑞特、關繼威、伍迪·哈里遜、史丹利·圖奇等人主演,電影改編自賽門·史塔倫哈格 (Simon Stålenhag) 於 2018 年出版的同名圖像小說,劇情以 1990 年代架空世界為背景,描述機器人叛變失敗後,一位少女與機器人同行,獨自穿越美國西部,只為了尋找失蹤弟弟的故事。
《電幻國度》前導預告:
電影即將於 3 月 14 日全球上線,而目前首波評論已經公開。《電幻國度》在爛番茄僅獲得 23 %新鮮度(22條評論);在 Metacritic 上則得到 30/100 的低分(9 位評論家)。
以下為《電幻國度》首波評價——
《好萊塢報導者》大衛·魯尼 (David Rooney):
「導演安東尼和喬·羅素在這部外表精緻但內在空洞的美國西南部公路片中,徹底放縱了他們對華麗玩具的癡迷,故事設定在90年代的復古未來主義世界中。繼《迷途之心》和《灰影人》之後,這對兄弟持續延續了他們離開《復仇者》系列後的創作模式——為串流平台打造大預算、明星雲集的內容,卻最終只能成為迅速被消費、不留任何文化印記的速食電影。」
《IndieWire》的大衛·埃利希 (David Ehrlich):
「《電幻國度》的情感表達前後矛盾,因為故事想要傳達的道理與實際呈現的內容背道而馳。難怪導演們似乎更同情片中的反派角色。就像反派斯凱特(史丹利·圖奇飾演)所說:『我們的世界就如同一團漂浮在污穢中的燃燒廢棄物。』令人遺憾的是,即使羅索兄弟擁有如此豐厚的資源和影響力,他們能想到的,卻只是迫使觀眾直面這種絕望的世界觀,而非提供任何有意義的思考。」

《電幻國度》(來源/IMDb)
《綜藝報》的考特尼·霍華德 (Courtney Howard) :
「沒有說基於書籍改編電影不應偏離原著內容。像是庫柏力克的《鬼店》和保羅·范赫文的《星艦戰將》都做得很好,這些故事在兩種媒介中都找到了自己的觀眾。然而在《電幻國度》中,創作者們淡化原著的精髓,顯然無意使自己的作品達到原作那種令人震撼、深刻且滿足感十足的高度。」
《The Wrap》的馬特·戈德伯格 (Matt Goldberg):
「我不驚訝 Netflix 和羅索兄弟想講述一個關於人類和機器如何和平共處的故事,但我很難在一部如此沒有靈魂的電影中找到太多人性。」
《The Guardian》彼得·布拉德肖 (Peter Bradshaw):
「作品毫無靈魂可言,缺乏原創性,只是一大堆五顏六色的數位內容堆砌而成。」
《The Independent》克拉麗絲·洛夫瑞:
「《電幻國度》的問題在於它既過於直白又毫無邏輯連貫性。歸根結底,片中唯一的核心訊息似乎是:流行文化才是人類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糧。片中的柯斯莫角色基於一個兒童卡通形象,被塑造成蜜雪兒與她弟弟之間僅有的情感連結;電影中的場景佈滿了購物中心和遊樂園——這些消費主義的殿堂;結尾還特意安排一段煽情的鋼琴版〈Wonderwall〉。因此,《電幻國度》並非是在批判反烏托邦世界,它本身就是種反烏托邦現象的體現。」

《電幻國度》(來源/IMDb)
《Empire》的約翰·紐金特 (John Nugent) :
「《電幻國度》失去了原著部分的寧靜深刻,但作為一部輕鬆觀看的復古未來主義娛樂,它還是有足夠的活力。」
《Radio Times》帕特里克·克雷莫納 (Patrick Cremona):
「全片本質上是在勸觀眾放下科技,擁抱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情感連結。這本是個崇高的主題——確實能引起多數觀眾共鳴——但諷刺的是,從一部如此明顯是為了迎合 Netflix 推薦算法而製作的電影中,這樣的訊息顯得格外虛偽空洞。」
諷刺的是,《電幻國度》試圖傳達一個關於放下技術、擁抱人類連接力量的訊息,但這一訊息來自一部明顯為 Netflix 算法量身定做的作品,顯得格外空洞。

《電幻國度》(來源/IMDb)
《電幻國度》或許代表了羅素兄弟離開漫威宇宙後的創作困境。這對曾執導《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等漫威經典的兄弟檔,在《迷途之心》和《灰影人》後,《電幻國度》成為他們第三部為串流平台打造的作品,同樣延續「高預算、大牌明星、速食消費、零文化足跡」的公式。
在這個數位內容泛濫的時代,真正的情感連結和原創性敘事或許才是電影突破算法桎梏的唯一出路。然而,根據首波評論來看,《電幻國度》似乎未能達到這一目標。
《電幻國度》將於 3 月 14 日上線 Netfli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