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鳥》:動物驚悚片始祖,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

美麗驕縱的富家女梅蘭妮,偶然在鳥店結識律師米契。儘管兩人不歡而散,芳心暗許的梅蘭妮,不辭千里來到米契家鄉追愛。在風光明媚的海邊景緻催化下,梅蘭妮與米契從不對盤的冤家到漸生情愫。但是,鎮上鳥類群聚的怪異現象,為甜蜜的戀情蒙上一層陰影…

《鳥》。

 

動物災難片的開山始祖

有「驚悚大師」、「懸疑大師」(Master of Suspense) 美譽的導演希區考克,其執導的經典之作不勝枚舉。其中,1963 年的《》,被視為是動物災難片的開山始祖。不僅以劃時代的技術,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提名,更入選美國電影學會的百大驚悚電影第 7 名。

《鳥》改編自達夫妮杜穆里埃 (Daphne du Maurier) 於 1952 年發表的短篇小說。這不是希區考克首次改編杜穆里埃的作品,1939 年的《牙買加旅店》(Jamaica Inn)、1940 的《蝴蝶夢》(Rebecca),原著皆出自杜穆里埃之手。尤其《蝴蝶夢》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黑白片攝影肯定,自此開啟希區考克的好萊塢盛世。

相較原作,《鳥》電影版僅沿用「群鳥襲擊人類」的概念,人物關係、情節發展甚至故事場景(小說在二戰後的英國康沃爾郡,電影則是發生在美國舊金山的博德加灣),皆有大幅度的更動。唯一不變的,是對生態定律崩解、禽類反撲之下,無以名狀的恐懼。

《鳥》希區考克

*以下有關鍵劇情透露

 

重視氣氛營造,以精準的鏡頭語言、音效跟剪接達成效果

電影開場,男女主角邂逅的地點即是鳥店。在百囀千聲的襯托下,此時的鳥,是關在籠中、供人賞玩的無害動物。沒想到後半段大反轉,以往被食用、被獵殺的鳥類,轉變為無預警攻擊的兇猛怪物,獵人與獵物的地位徹底翻轉。劇組雖花費 20 萬美元製作機械鳥,出現在片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真實禽鳥(遽聞動用將近 3 萬隻),也請來專業馴鳥師協助拍攝,帶給觀眾更逼真的感官衝擊。

《鳥》沒有麥可貝 (Michael Bay) 式疲勞轟炸的場景,希區考克更著重氣氛醞釀。全片未使用任何配樂,只有尖銳的鳥鳴不時貫串,營造不安的氛圍。當梅蘭妮在學校外抽菸,幾隻烏鴉陸續飛來,隨後梅蘭妮轉身,卻驚見黑壓壓一片的烏鴉在她身後。而在經典的加油站場景,先是拍攝地上不斷流淌的汽油,接著男子不慎將香菸丟棄在地,引發漫天大火,緊接著梅蘭妮逃到電話亭,在密閉空間中,無助地看著群鳥向她襲來。電影後段的高潮,不間斷的鳥聲環繞屋外,鳥啄毀壞門窗,對比在屋內驚惶的主角們。最後女主角上樓遭到群鳥攻擊,只能揮動手電筒抵抗的梅蘭妮,以及不斷撲向她的鳥隻…種種橋段,皆能見識希區考克精準的鏡頭語言,憑藉音效與剪接就能令觀眾惶惶不安。

《鳥》電影劇照

結尾沒有走向好萊塢「人定勝天」式的結局,劇情並未針對鳥類攻擊,給予明確說法。尾聲,成千上萬的鳥類聚集在屋外,看著主角一行人駕車駛離逃向遠方,電影到此結束。希區考克特意不放上傳統的「The End」,讓未知的恐慌蔓延。主角們僥倖逃出生天,但之後呢?就讓觀眾自行發揮想像力了。

《鳥》讓未知的恐慌蔓延

 

《鳥》中的女性形象

《鳥》不只是純粹的動物災難片,如同多數優秀的驚悚片,缺少人物描繪就不成立。電影前半段猶如暴風雨前的寧靜,在山雨欲來的氛圍中,緩慢鋪陳角色互動。謎樣的三角關係,與精神不穩定、控制欲強烈的母親,幽微難解的愛情與親情習題,同樣是促成恐怖片的重要推手。

希區考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諸多評論探討的主題。不同於過往作品,風姿綽約的金髮女郎,往往是男子迷戀、追求與征服的對象。在《鳥》中,女性群像反倒成了故事中心。由羅德泰勒 (Rod Taylor) 飾演的米契,陽剛、紳士、男子氣概,符合當代普遍的男主角特質。但米契乍看強勢,卻是受制於周遭女性的夾心餅乾。母親無法走出喪夫陰霾,視兒子交往的對象為假想敵。米契家中客廳高掛的父親肖像,更成為陰魂不散的幽魂,象徵母親對兒子「一家之主」的期望與束縛。

《鳥》中的女性形象

對感情主動、不羈的梅蘭妮,則破壞原先的平衡。男女主角因鳥相識,也因鳥而戀情升溫。梅蘭妮與米契初遇時,米契嘲諷對方是養尊處優的嬌嬌女,宛如牢籠裡的囚鳥。然而,梅蘭妮同是讓米契墜入情網的愛情鳥 (Lovebird),只有愛情能讓驕傲的男子臣服,自願身處婚戀的金牢籠中。劇情中唯一沒有攻擊人類的,是梅蘭妮贈予米契妹妹的愛情鳥。而一襲綠衣、唇色嫩紅的梅蘭妮,即是愛情鳥的化身。男女主角的愛戀,讓驚悚片有了一絲暖意與救贖。

在餐館中,驚慌的民眾認為梅蘭妮是帶來災難的禍首。對群鳥襲擊的畏懼,對應博德加灣的居民,包括米契的母親與舊情人,對梅蘭妮這名「外來者」的觀感。梅蘭妮是帶來幸福的愛情鳥,也是引來災害的異獸。

希區考克執導的《鳥》

不過,災難亦是人物成長與和解的催化劑。由於群鳥之害,讓米契緊繃的家庭僵局得以瓦解。遭受鳥攻的梅蘭妮磨盡銳氣,褪下任性表象,展現堅毅與勇氣。也因為鳥災,化解了莉迪亞(米契母親)對梅蘭妮的敵意,脆弱的母親與自幼缺乏母愛的女子,從彼此身上找到依靠。梅蘭妮和安妮則形成另類的「女性同盟」,互相扶持度過難關,而不是因感情爭風吃醋(同樣來自舊金山、面對米契母親醋意的安妮,更像是梅蘭妮的盟友,而非對立面)。

 

主演緹琵海德倫與希區考克戲外的糾紛

提起《鳥》,不能不提主演緹琵海德倫 (Tippi Hedren)。在此之前,緹琵原是默默無名的模特兒。沒想到希區考克從電視廣告中,相中擁有高雅氣質的緹琵,大膽選用從未有表演經驗的她,擔任《鳥》的女主角。雖然過程艱辛,在末段臥室群鳥襲擊的高潮中,更是耗費一週的時間拍攝,最後精疲力竭、處處掛彩的緹琵,還必須住進醫院休養。當緹琵問希區考克,為何需要拍攝女主角走到樓上臥室的片段時,希區考克則回她:

「因為我要求你這麼做。」(Because I tell you to)。

《鳥》緹琵海德倫。

所幸緹琵的努力有了成果,她的演出備受肯定,並獲得金球獎年度最佳新人獎,後來又與伯樂希區考克合作《艷賊》。就在事業即將起飛之際,緹琵卻經歷三年的空窗期,才拍攝卓別林的《香港女伯爵》(1967),可惜戲份極少。之後緹琵仍在演藝圈持續演出,但已無法回到與希區考克合作的巔峰時期了。

事隔多年,在希區考克過世後,緹琵才對外透露,當年與希區考克合作時,對方不時利用職權對她性騷擾、監視她的行動。甚至有意將緹琵與其他演員、工作人員隔離,促成兩人獨處的機會。情況在《艷賊》時變本加厲,最終不能承受的緹琵,拒絕與希區考克再度合作,換來的是對方揚言封殺她。兩人原先簽訂七年合約,無法解約的緹琵,只能任憑演出機會被阻斷。銀幕內緹琵被鳥嚇得魂飛魄散,戲外則成了受制於導演的驚弓之鳥。

《鳥》1963年由希區考克拍攝的代表作

由於希區考克已逝,緹琵的指控僅是單方面的說詞,但有不少曾共事的演員證實她的經歷。倘若屬實,緹琵原本可能成為炙手可熱的巨星,就這麼因故殞落,不免讓人覺得遺憾。對於希區考克這名提拔她、卻也扼殺她事業的人,緹琵是這麼說的:

「他毀了我的事業,但他沒有毀了我的人生。儘管我生命中的輝煌時代已結束,我仍然敬佩這個人。」

緹琵在好萊塢的巔峰期,僅有與希區考克合作的兩年。不過透過電影的成功,緹琵已在影史上具有不朽地位。而緹琵的女兒梅蘭妮葛莉芬、孫女達珂塔強生,後續皆在影壇發光發熱,延續家族的榮耀。

時光荏苒,視覺效果更突出、血腥暴虐加倍的作品層出不窮。以現今眼光,《鳥》的驚駭程度與近年類型片相比,已是小巫見大巫。然而,希區考克獨到的電影美學、傑出的場面調度,以及耐人尋味的人物刻劃,皆是跨越時空、讓影迷津津樂道的醍醐味。

近期,《鳥》以 4K 數位修復之姿,在大銀幕隆重上映。無論是想朝聖大師經典之作,或是想重溫愛片,千萬不要錯過難得的機會。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5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