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見到潔美李寇蒂斯 (Jamie Lee Curtis) 時,你很難把她與電影殺人魔的受害者做出聯想:寇蒂斯的眼神凌厲,冷靜中帶有自信,且嗓音略微低沈,給人沈穩的安心感,這使她與演員對戲時,看起來並不像待宰的羔羊,反倒像守護羊隻的牧羊犬;而她散發中性氣質的五官與高大的身材,令人想起在「異形」大顯身手的雪歌妮薇佛 (Sigourney Weaver)。
你幾乎忍不住想像,假使寇蒂斯代替母親珍妮李 (Janet Leigh) 演出《驚魂記》(Psycho) 的浴室刺殺戲,她說不定會狠踢殺人魔一腳後,逃出貝茲旅館。
有趣的是,寇蒂斯之所以能飾演《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 1978) 的女主角洛莉 (Laurie),正是因為製片黛柏拉希爾 (Debra Hill) 想借用珍妮李的名氣,拉抬這部缺乏大牌演員的低成本恐怖片。
希爾的決定讓寇蒂斯在處女作陰錯陽差的繼承母親的戲路,但兩人詮釋的受害者形象卻大不相同,也奠定殺人魔電影的女性角色轉型的分水嶺。
誰說受害者只能膽小受怕?
《月光光心慌慌》的洛莉只是普通的小鎮女性,她的個性頑固且不拘小節,與人群保持距離,對生活瑣事興趣缺缺,面對未知事物顯得理性(例如:不畏凶宅的傳聞),但在生死關頭仍有驚慌失措的一面。
她與殺人魔沒有瓜葛,也沒有讓男主角魯米斯 (Loomis) 必須捨命保護的特點,她遭遇的危機與轉機,都只是偶然的結果。這種平凡的角色設定不但令普羅大眾有所共鳴,與過去刻板形象的反差更替電影增加不少新鮮感。
寇蒂斯在《月光光心慌慌》成功地證明:她不必將受害者詮釋的惹人憐惜,也能讓觀眾為了她的安危緊張不已。
洛莉與麥克四十年的恩怨仇恨
洛莉這種看似平常,卻有不凡之處的角色,與導演約翰卡本特 (John Carpenter) 試圖營造的日常恐懼,以及殺人魔麥克邁爾斯 (Michael Myers) 的凡人氣質幾乎一拍即合。
麥克的人生並非存在於傳說或超自然空間,而是白紙黑字的刑事檔案。他的犯行低調且重視效率,與勞師動眾的劇場型犯罪截然不同,但反而更接近常人的思維。自始至終,麥可的犯案動機就像孩童的惡作劇般缺乏邏輯。他對受害者沒有偏執的喜好,也少有以往恐怖片慣有的道德制裁元素。他只是挑中洛莉,「邀請」她參與自己制定的遊戲規則。
與其說這是獵殺,倒不如說是一場四十年來不分勝負的捉迷藏,且洛莉是他最中意的玩伴。這種扭曲且難以捉摸的情感想必令不少人惶恐不安。
多年來,《月光光心慌慌》的諸多續集試著為兩人的關係做出解釋,不難看出它們想將卡本特留下的未知恐懼合理化,以求心安的企圖心。
而四十年後的正宗續集《月光光新慌慌》(Halloween, 2018) 除了將這些畫蛇添足的設定一筆勾銷外,還用了趣味十足的方式為麥克與洛莉的恩怨糾葛重新翻案:洛莉孫女的朋友奧斯卡向她告白被拒後,坐在草地上向遠方的人影哭訴「你有想愛卻愛不到的人嗎?」,卻沒想到站在那裡靜靜聆聽的人竟是麥克。
這個橋段不但幽了原作一默,甚至間接指涉了寇蒂斯在不少殺人魔電影裡的固定套路。
「尖叫女王」潔美李寇蒂斯
《月光光心慌慌》令寇蒂斯大受歡迎後,她與麥克之間的複雜關係也被沿用到許多跟風的作品裡。這些電影大多由寇蒂斯主演,使她成為電影裡與最多殺人魔交手過的「尖叫女王」之一。從《月光光心慌慌》到 1989 年的犯罪驚悚片《藍天使》(Blue Steel),寇蒂斯總共對付過五名殺人魔,且除了麥克外,其他人幾乎都對寇蒂斯產生依戀似的情感。
而寇蒂斯在這十年間的形象更是不斷進化,她的角色從不停逃命的求生者,逐漸蛻變為勇猛剛強的女戰士。這種變化也讓《月光光新慌慌》裡,為了守護家人持槍與麥克對峙的年老洛莉添增不少說服力。
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們將回顧寇蒂斯與殺人魔的奮戰史,以及她的蛻變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