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討厭別人說什麼「電影歸電影」的,不過不只政治其實也歸電影,其實還有很多東西會影響電影──孩子手上的玩具就是一個大問題。我們提過《蝙蝠俠大顯神威》搞得太黑暗,所以害玩具通通滯銷,導致華納影業一刀砍了導演。那麼反過來,拍一部玩具為主角的電影,好像就保證了票房的基本盤,真的是這樣嗎?
《變形金剛》說真的是這樣,但是《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G.I. Joe: The Rise of Cobra,以下簡稱《特種部隊》)的答案呢…… 這部被視為騙錢的玩具改編電影好像賺得不太光彩,今天我們要來為它的評價翻盤。
不叫好但賣座的《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沒有賺到錢嗎?
2009 年的電影《特種部隊》很爛嗎?11 年後的現在答案依舊是肯定的:IMDb 評價 5.8 分,看起來還不算太爛;Metacritic 的評分僅有 32;爛蕃茄新鮮度是保證很爛的 34%,如果你以為這是高尚影評的看法,那麼僅有 50% 的觀眾評價其實也很爛;一向專捧大片的《滾石雜誌》說
「我無法評論演技、劇本與導演表現,因為這部片根本沒有這些東西。」
《時代雜誌》直接為觀眾抱屈:
「觀眾被連帶傷害,你在看這部電影的每一分鐘,智商都在持續被迫下降中。」
有觀眾說得更直接:
「這部電影是爆炸貝爛電影的未來進化。」
好慘,比《特種部隊》最後的海底大決戰還要砲火隆隆。沒關係,反正有撈到錢就好了!這部電影的全球 3 億美金票房可不是開玩笑的。問題是,電影公司賺得沒有那麼爽快:《特種部隊》美國票房 1.5 億美金,海外票房也是 1.5 億美金。聽起來還 OK──其實這很不 OK,因為《特種部隊》的成本高達 1.75 億美金,早它兩年推出的爆炸貝機器人電影《變形金剛》,票房全美 3 億美金,全球 7 億美金,但它的成本只有 1.5 億美金。
1.75 億美金成本不是有賺就好,花了這麼多錢的目的,是為了換來數倍的收益。美國票房賠錢、海外票房只能獲得部份分帳的《特種部隊》,成績很不 OK。
蓋棺論定,票房算普普、口碑很難看,《特種部隊》是一部不怎麼樣、還會「降低你 IQ」的電影。也許吧,但即便它會讓我們變笨,但是我們真的無法從這部電影裡獲得一丁點樂趣嗎?
我們先從這 1.75 億美金的成本談起:為什麼會花到這麼多錢?老實說,這部電影並沒有定義上的一流大咖,所以片酬應該不是花錢的主因。查寧塔圖、《驚聲尖笑》的馬龍韋恩斯、瑞秋妮可絲、被雷神整死的前博士克里斯多夫艾柯遜、席安娜米勒、李炳憲、阿諾德沃斯洛、強納森普萊斯一字排開,全是你看到會說「啊啊啊我看過他」但卻背不出名字的演員──最好的例子就是阿諾德沃斯洛。而另一方面,李炳憲甚至可能是台灣觀眾唯一最熟悉的演員。
不管你認不認識他們,他們確實都不是好萊塢的一線天王天后。而《特種部隊》的錢都到哪去了?
其實光看電影開頭,就大概能猜到原因:在這部現代動作戰爭電影裡,開場竟然發生在 17 世紀。有古堡、有禁衛軍、還有燒燙燙的鐵面具。《特種部隊》還特別拍了一段古裝凌虐戲,解釋電影反派麥卡倫的祖先就是牆頭草武器商人,隱喻麥卡倫其實也同時販賣武器給正邪兩方……同時也隱喻,他也會跟祖先一樣被迫戴上鐵面具的事實。
問題是,這就像在電影開頭,拼命告訴你哆啦 A 夢是黃色的……但我們都知道,他最後一定會變成藍色的:《特種部隊》改編的玩具系列,已經賣了將近 30 年,大家都認識大反派戴斯卓 (Destro) 是個鐵面男……這種故弄玄虛實在有點多餘。
而且,故弄玄虛是要錢的。要怎麼拍這樣一段古堡戲呢?答案是飛到捷克布拉格去拍。描述世界維安部隊的《特種部隊》,還真的跑遍全世界拍外景戲,而且這些外景片段的份量其實還不多。這部電影中段的劇情重點發生在巴黎(還把巴黎鐵塔弄斷了),所以跑到法國拍攝不過份。
問題《特種部隊》還跑到了東京跟北極……沒錯,北極,但這段出現北極熊的北極片段,大概不超過 2 分鐘。壞蛋的北極要塞戲(包括要塞門口)大多都只在棚內搭景拍攝。讓人懷疑《特種部隊》花錢飛到北極去有什麼意義……。
所以我們可以吐槽《特種部隊》的監製們以及導演史蒂芬桑默愛亂花錢。問題是,這種豪奢手筆卻不是把錢丟到水裡(北極部份是真的在棄置美金),《特種部隊》就像一場炫富之旅,透過外景拍攝與大量視覺特效,《特種部隊》展現了眼花撩亂的各國美景,除了剛剛提到捷克索布特卡 (Sobotka) 的百年古堡、還有巴黎鐵塔之外,另外還得加上布拉格古典莊園、布拉格高堡區的石板路、有著路面電車的巴黎街道、巴黎凱旋門、挪威的高山雪景、廣大的沙漠、有如巨型蜘蛛的反派要塞所在的冰海深處。
說真的,要拍出這些各國美景、或是要虐待多少動畫師移花接木出這些美景(許多巴黎橋段是在布拉格拍攝,透過後製加上巴黎特色),那些都不是觀眾該注意的問題,我們只需要注意這些畫面是否達到了娛樂效果,而《特種部隊》確實讓人眼花撩亂。
眼花撩亂:傢俬多,角色多,主線也多
眼花撩亂的還有人:電影中文片名翻成《特種部隊》實在有點平凡,但至少保留了一個重點──部隊。不管是麥卡倫領軍的「MARS」軍火工業,還是代表正義的除暴特勤隊,在畫面上都是人滿為患狀態,這讓整部電影確實塑造了一種壯大的戰爭感。儘管重點仍然放在幾位身負異能的角色上,但是雜魚們也至少營造了前仆後繼的擁擠感。其實即便是《特種部隊》 80 年代的動畫版本《大英雄》,也是幾乎每一集都要來場正邪兩軍大混戰,這是由於這套玩具原本就是以現代戰爭為主題而製作的玩具。
《特種部隊》至少打得過癮,結尾的冰下海底大決戰,除暴特勤隊有鯊型攻擊機、大型鯨型潛艇;MARS 軍有魟型攻擊機、巨型波動砲(真的是音波)、旗魚式潛艇與滿天彈幕招呼。這是在 2018 年電影《水行俠》之前最精彩的水底戰爭片段,而且,比對《水行俠》七彩絢爛過頭的視覺效果,《特種部隊》的海底戰還比較不會讓人雙目脫窗。
簡單說,不僅外景多、雜魚多、《特種部隊》在整整 2 小時內,塞進了過量的……任何東西。電影彷彿堅持致敬除暴特勤隊發行超過 500 尊以上的玩具人偶,因此讓正邪雙方的重要角色各自拓展到超過 4 人以上:MARS 軍有(還沒變成戴斯卓)的麥卡倫、看起來像過動兒(而且還沒變成眼鏡蛇指揮官)的醫生塗裝版班恩 (Bane)、男爵夫人、白幽靈、薩坦;除暴特勤隊更多,有公爵、老鷹將軍、紅髮女 (Scarlett)、(還沒變成艾斯)的瑞普、重砲 (Heavy Duty)、封面女郎、斷路器……還有布蘭登費雪!
主角們數量與人設這麼雜亂,卻至少在塑造角色上達到主流商業娛樂電影的高標:你至少分得出這些角色各自的個性與能力,並且電影裡都還展現他們各自的「英雄時刻」。
除了外景多、雜魚多、主角多、應該忽略劇情的《特種部隊》還要自作多情地大玩多主線:最終結局時竟然同時有五條支線同時進行。有人要阻止飛彈、有人要救無緣老婆、有人要深入要塞阻止波動砲發射、還有一群人等著開打海底大戰爭……等等,還有白幽靈與蛇眼的同門相殘。
彷彿不想浪費其中一個角色,《特種部隊》想盡辦法要讓所有角色都上場打球,讓這部電影與通常都是一位主角跑全場的其他電影大不相同。《特種部隊》不但要描述兩軍之間的恩怨,還要用大量回想片段鋪陳公爵與安娜和雷克斯姊弟的三角情仇、蛇眼與白幽靈的宿怨,而且,最後還要把這些劇情裝上逆轉機關,要讓觀眾出乎意外──別忘了還有薩坦的模仿表演。
史蒂芬桑默其實真的是來做功德的,他服務觀眾的心思到了難解地步。其實從他 1998 年執導的《深海攔截大海怪》就看得出來,這部電影包含了類似《海神號》的海上災難類型;《異形》般的封閉空間怪物恐怖類型;模仿《終極警探》的封閉空間動作類型與劫盜類型;什麼都有一點,一定有一點能滿足某個觀眾。而這些類型混搭的基調都是歡快熱鬧的,沒有人看《深海攔截大海怪》會反思環境污染還是遊輪海上安全問題,激烈的子彈與爆炸、慌亂又腦洞大開的追逐,讓觀眾在短時間裡只會升起腎上腺素而不是自我反省。
1999 年的《神鬼傳奇》當然也是,這部電影可不是木乃伊獨擅勝場的恐怖電影──此前幾乎所有木乃伊電影裡,木乃伊都是一面倒的強。這部電影仍然是戰爭電影,看看我們的新印地安納瓊斯博士──布蘭登費雪,看到木乃伊就是掄起雙槍餵它吃子彈。子彈真的傷得了木乃伊嗎?實在讓人質疑,但是當費雪跟小馬哥一樣,舉起兩把 6 發 MAS 1873 轉輪手槍當作烏茲雙槍一樣狂掃時,你難免會激烈地開始吐槽──但是是充滿歡喜的吐槽,什麼子彈數、木乃伊弱點之類的問題,都在爽快無責任的娛樂效果下沒人理會。
不要思考,感受它的娛樂度與爽度──以及誠懇!
整體來說,大多數影評說得都沒錯。《特種部隊》幾乎沒有劇情可言、我也懷疑那些逆轉是不是真的能騙到觀眾,但《特種部隊》就像一台雲霄飛車,它前方的軌道有數不清的花式轉彎,根本不在意什麼起承轉合,只想讓你搖滾過癮。可是那些激烈的翻滾,所帶來的娛樂效果是不會騙人。極度偏離現實與邏輯的動作橋段,同樣只是在為娛樂效果服務。
《特種部隊》的確是爛片,但我們喜愛它,它口齒不清地說不停說著笑話,這種服務精神雖不高明,至少值得「誠懇」兩字的評價。
沒有自我主張、也無意服務觀眾的電影,才是最有資格成為爛片的作品,從這個觀點看來,作到一半的《特種部隊》,至少沒那麼爛──看看它那宛如《玩命關頭》山寨版的續集《特種部隊 2:正面對決》(G.I. Joe: Retaliation) 就知道,口齒不清地說笑話,還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
現在你可以在 HBO GO 看到《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與《特種部隊 2:正面對決》(我警告過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