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鯊》、《教父》、《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等電影皆上榜!《綜藝報》選出 10 部改編比原著小說精彩的電影

地下電影

所有人都知道,拍一部電影最核心的事情,就是創作者想說什麼樣的故事,可以是浪漫愛情;可以是懸疑犯罪;可以是輕鬆喜劇;可以是社會寫實等等,有多少故事,就有多少類型,電影這個所謂的藝術媒材發展其實也才百年左右的歷史,和其他藝術形式相比其實還算是幼兒園的階段,卻迅速以不同類型的樣貌席捲世人的感官,成為當今社會不可或缺的養分、娛樂或是消遣。然而,都說了電影的核心是故事,劇本就是所謂的「劇之根本」,時至今日,劇本當然可以廣泛定義分成兩大類型:「原創劇本」和「改編劇本」。

「原創劇本」和「改編劇本」其實可以從字面上解讀,原創泛指電影創作者無中生有,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觀,愛情名導伍迪艾倫 (Woody Allen)、鬼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 (Quentin Tarantino) 就是「原創劇本」的佼佼者,伍迪艾倫以《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漢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 和《安妮霍爾》(Annie Hall) 囊括了三座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至今仍是此項目的紀錄保持人,昆汀塔倫提諾則以《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決殺令》(Django Unchained) 拿下兩座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緊追在後。

而「原創劇本」需要的是獨特性和創造力,對於當代電影工業快速發展下,其實有點吃力不討好,資方希望從熱門的 IP 看見商機,於是「改編劇本」越來越多,舉凡漫威、DC 等現今最賺錢的兩個大 IP,都是「改編劇本」,知名例子也有像《哈利波特》(Harry Potter) 系列、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系列等等,因為這些作品原先都是暢銷書籍,資方自然可以預期市場上的熱度,於是可預估的風險也越低,造就了「改編劇本」的聲勢。

這幾年也不斷有創作者、評論家跳出來大喊「原創已死」,希望鼓勵原創而非一直製造改編,替了無生氣的劇本創造全新面貌。然而,改編劇本也不是全然沒有風險,要顧及原作書迷們的感受,又要能另闢道路替影迷服務,大家都知道,文字的描寫和影像的敘事其實差異極大,要如何在當中取得平衡,更是這些「改編劇本」碰上的難題。也難怪有一堆作品改編成電影之後,上映時既得不到書迷的喜愛,也討好不了影迷,認為破壞想像或是根本沒抓到書中的精髓的例子大有人在,變得裡外不是人,最後成了四不像。

小說家約翰勒卡雷 (John leCarré) 就曾開玩笑地說:

「把書變成電影就像把牛變成肉湯塊。」

精闢地總結無數作者對作品平淡無奇的改編感到的失望。也有傳出原作者不滿意改編後的成品,史蒂芬金與史丹利庫柏力克 (Stanley Kubrick) 對於《鬼店》(The Shining) 分歧,就是書迷與影迷喜愛拿出來椰榆、調侃的經典案例。

推薦閱讀>>怨恨數十年,細數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為什麼討厭《鬼店》的這些原因

然而,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情況恰恰相反。有些案例就是改編後的電影作品,其成就要等於或是高於原著,像是大導演彼得傑克森 (Peter Jackson) 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系列,三部曲橫掃了 17 項奧斯卡,票房累計達 29 億美金,就是典型的例子,另外還有台灣名導李安《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改編翻拍之前被眾人公認難以影像化,卻硬生生讓李安抱回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導演,也成了一段經典改編佳話。再來還有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Spielberg) 的經典怪物驚悚片《大白鯊》(Jaws),改編自彼德本奇利 (Peter Benchley) 的暢銷小說,也在奧斯卡抱回了最佳混音、剪輯和原創配樂三項大獎,更重要的是開創了驚悚片的全新電影語言。

而今年 6 月 20 日,正逢《大白鯊》在北美上映滿 45 年的日子,在這週年紀念日裡,美國權威娛樂媒體《綜藝報》(Variety) 特別選出了 10 部電影,來印證改編劇本也能超越原著的例子。

在《綜藝報》選出的 10 部改編的作品中,年代最早的要追溯到 1960 年,美國驚悚片大師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 的《驚魂記》(Psycho),這部經典作品改編自美國小說家羅伯特布洛克 (Robert Bloch) 的書籍,也多虧了希區考克的改編,《驚魂記》的原著至今仍在印刷出刊。年代最晚的則是 2015 年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其實榜單會出現這一部令人有點摸不著頭緒,尤其《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當年頂著浩大聲勢,可惜評價卻不甚理想,IMDb更只有 4.1 分,而《綜藝報》給出的理由是:考慮到原著作品,導演珊泰勒強森 (Sam Taylor-Johnson) 和編劇凱利馬塞爾 (Kelly Marcel) 設法用 E. L. 詹姆斯 (E. L. James) 的閱讀方法製作了一部可觀看的電影,《綜藝報》這一事實值得人們的認可。更進一步說達柯塔強生 (Dakota Johnson) 為劇中的億萬富翁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溫暖和幽默感。電影其實具有顛覆性,也有足以讓觀眾喜歡的部分。

看完有爭議的例子之後,回到大家比較能接受的典型案例,《綜藝報》也選進了法蘭西斯柯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執導的影史經典《教父》(The Godfather),此作在 1972 年問世,至今仍是影迷津津樂道的必看經典之一。馬力歐普佐 (Mario Puzo) 親手將自己在 1969 年的小說和法蘭西斯柯波拉協力改編成電影,《綜藝報》稱原著小說是一本非常棒的黑幫作品,提供了足夠的陰謀論和肆意的暴力,藉以分散讀者對寫作冗長切線的注意力。法蘭西斯柯波拉的史詩電影改編,完成了精簡故事同時擴展主題的艱鉅任務。《教父》仍然是美國電影的最高成就之一。

在《綜藝報》的這 10 大片單中,清一色都是美國電影,唯一一部例外是《007》的系列電影《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 是來自英國,改編自作家伊恩佛萊明 (Ian Fleming) 的 007 ,但其實《海底城》原本也要改編伊恩佛萊明的書中故事情節,但這本小說問世時就遭到批評,伊恩佛萊明在當中讓詹姆士龐德從未露臉,於是電影只好改為使用人物原型,另外撰寫劇本,用以安撫影迷。但嚴格來說《海底城》也是英語語境下的作品,這份片單不免有失公信力,而且要選出 10 部改編剩於原著的例子也不勝枚舉,《綜藝報》做的也只是拋磚引玉,相信每個影迷心中都有一部改編神作。其實不論「改編」或「原創」,能打動人心的就是好作品,能在片子中感受到創作者的心意與能量那也足夠了,說到底,都還是要回到影像本身。

 

以下為《綜藝報》選出的 10 大改編勝於原著的電影:

  1. 《驚魂記》(Psycho,1960),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 執導,改編自作家羅伯特布洛克 (Robert Bloch)
  2. 《浩劫餘生》(Planet of the Apes,1968),法蘭克林沙夫納 (Franklin J. Schaffner) 執導,改編自作家皮埃爾布勒 (Pierre Boulle)
  3. 《教父》(The Godfather,1972),法蘭西斯柯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執導,改編自作家馬力歐普佐 (Mario Puzo)
  4. 《大白鯊》(Jaws,1975),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Spielberg) 執導,改編自作家彼德本奇利 (Peter Benchley)
  5. 《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1977),路易斯基伯特 (Lewis Gilbert) 執導,改編自作家伊恩佛萊明 (Ian Fleming)
  6. 《終極警探》(Die Hard,1988),約翰麥提南 (John McTiernan) 執導,改編自作家羅德里克索普 (Roderick Thorp)
  7. 《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955),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執導,改編自作家羅伯特詹姆斯華勒 (Robert James Waller)
  8. 《黑色終結令》(Jackie Brown,1997),昆汀塔倫提諾 (Quentin Tarantino) 執導,改編自作家埃莫里歐 (Elmore Leonard)
  9. 《手札情緣》(The Notebook,2004),尼克凱薩維茲 (Nick Cassavetes) 執導,改編自作家尼可拉斯史派克 (Nicholas Sparks)
  10.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2015),珊泰勒強森 (Sam Taylor-Johnson) 執導,改編自作家 E. L. 詹姆斯 (E. L. James)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5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