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喜歡驚悚電影,相信一定聽過「驚悚大師」希區考克的代表作《驚魂記》的大名。但你知道嗎?這部 1960 年問世的電影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重要貢獻:它是現代電影院「準時入場」制度的開創者。
從隨意進出到準時入場的革命
近代觀眾也許很難想像在《驚魂記》上映前,電影院的情況是什麼樣子。當時的美國電影院是採用「循環播放」模式,通常是雙片連播或三片連播,觀眾想什麼時候進場就什麼時候進場,看完一部再看另一部,錯過的部分可以等下一輪再補看。
這種觀影環境對觀眾來說雖然便利,但也相當混亂:觀眾遲到早退是家常便飯,有人在場內吃東西聊天,甚至對著銀幕上的演員大聲回話。話說回來,現在某些電影院的觀眾素質問題,似乎也有那麼點相似之處。

《驚魂記》(來源/IMDb)
希區考克的堅持:電影就是要從頭看到尾
希區考克明白,《驚魂記》的精髓在於驚喜和震撼。這部電影的故事結構相當特別:一開始看似在講房地產秘書瑪麗安克萊恩偷錢潛逃的故事,接著她在逃亡途中遇到了靦腆的汽車旅館老闆諾曼貝茲。希區考克甚至請來當時的知名女星珍妮李 (Janet Leigh) 擔任主角。

《驚魂記》(來源/IMDb)
但如果觀眾可以隨時進場,這些精心設計的劇情轉折就毫無意義了。
希區考克在接受《電影先驅報》採訪時表示,這個想法是在剪輯過程中突然想到的。他說:
「我突然意識到,我在《驚魂記》上投入的心血不能白費——全世界的每個人都必須從頭到尾完整地觀看這部電影,才能充分體驗我的創作成果。這就是這部電影的設計理念,也是它應該被觀看的方式。」

《驚魂記》(來源/IMDb)
全方位的防劇透策略
為了保護劇情不被劇透,希區考克採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措施:
他禁止主演珍妮李和安東尼柏金斯接受任何採訪,也不舉辦媒體試映會。他甚至派助手大量收購原著小說,避免觀眾先看小說劇透。在預告片的製作上,他更是別出心裁,製作了三支不同的預告片,一支提醒觀眾要準時到場,一支強調保密的重要性,第三支則是希區考克親自導覽汽車旅館的場景。最巧妙的是,這些預告片都充滿誤導性,甚至故意在最後讓薇拉邁爾斯(飾演珍妮李的姐姐)出現在淋浴場景中,讓觀眾以為她可能是受害者。

《驚魂記》(來源/IMDb)
革命性的行銷策略
希區考克的要求讓電影院老闆們很頭痛,但他有派拉蒙的支持,加上自己投資了大部分製作資金,因此擁有足夠的話語權。他推出了一系列創新的行銷手法:
在電影院外架設擴音器,播放希區考克親自錄製的聲明,宣布電影開始後禁止入場。電影開始後立即鎖門,任何人都不得進入。在電影院入口放置希區考克的等身紙板立牌,上面寫著令人印象深刻的標語:
「我們不會讓你作弊!你必須從頭開始觀看《驚魂記》才能完全享受。因此,電影開始後,不論是誰都不准進場——就算是經理的兄弟、美國總統或英國女王都不例外!」
他甚至雇用穿制服的平克頓保安,確保規則徹底執行。

《驚魂記》宣傳海報上,可見提醒觀眾守時的標語(來源/IMDb)
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
這個看似「刁難」觀眾的策略,竟然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觀眾不但沒有抱怨,反而更加期待觀看這部電影。大家開始願意排隊等候,準時入場觀影。
在電影觀眾人數普遍下滑的 1960 年代,《驚魂記》成功地把觀眾拉回電影院。這部製作成本僅 80 萬 6947 美元的電影,在首輪上映就創造了 3200 萬美元的驚人票房,成為當時最賣座的恐怖電影。
不僅如此,電影院老闆們發現,固定場次的售票模式比過去的循環播放更賺錢,於是紛紛跟進。從此,「準時入場」成為全球電影院的標準做法。

《驚魂記》(來源/IMDb)
改變觀影文化的深遠影響
希區考克的這個決定,不只是改變了電影院的營運模式,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我們對「看電影」這件事的認知。
看電影從原本的「休閒娛樂」轉變為「文化活動」,成為一種需要事前規劃、準時參與的體驗。這種轉變讓電影觀賞變得更加莊重和專注,也提升了整體的觀影品質。

《驚魂記》(來源/IMDb)
今天我們走進電影院,會自然而然地在開場前找到座位、關掉手機、專心觀賞,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觀影禮儀,其實都源自於一位大師 60 多年前的堅持。
《驚魂記》不僅在電影藝術上留下不朽的地位,更在觀影文化上開啟了新的時代。下次進電影院時,不妨想想希區考克這位「觀影革命」的先驅者。

《驚魂記》希區考克(來源/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