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鯊》五十週年紀念:驚濤駭浪中誕生的影史奇蹟

人狼屋

1974 年,英國演員勞勃蕭 (Robert Shaw) 坐在狹窄的船艙裡,時而看報、時而發呆,偶而被迫聆聽兩位同事喋喋不休的嘮叨,或因壓力煩躁而摔餐盤的碰撞聲。蕭飾演粗暴的漁夫,但他其實是三位主角裡最沈的住氣的人。

 

虎鯨號上的煎熬歲月

他參與的這部電影已進入重頭戲的拍攝階段,準備要與兩位伙伴登上漁船「虎鯨號」作戰,對抗可怕的海中怪物。他們的死敵卻動不動就進廠維修,時程一拖再拖,讓在片場枯等的眾人苦不堪言,預算也不斷超支。導演據說是才華洋溢的新秀,然而他常拿著槍枝在甲板上亂晃,嚇得工作人員紛紛走避。此刻蕭才理解,無論在戲裡或戲外,他似乎都上了難以逃脫的賊船。

事實上,就算蕭讀完了劇本,他對這部片的印象仍是支離破碎。但在初剪版本的試映當天,他被眼前的影像嚇得瞠目結舌。那條令眾人暗自咒罵、看到不想再看,而且以導演的律師布魯斯雷墨 (Bruce Ramer) 命名的機械鯊魚,突然變成他在銀幕上交手過最狡猾兇殘的對手。而無論是編劇、攝影或演員們,即使對故事已滾瓜爛熟,卻都在鯊魚首次出水的瞬間,忍不住從座位上彈跳起來。

《大白鯊》

《大白鯊》(來源/IMDb)

同樣的景象也發生在每一家戲院,躲在觀眾席的編劇卡爾高特列布 (Carl Gottlieb) 聽到全場的驚呼與慘叫,就知道電影成功了。在首映五十年後的今天,即使從未看過此片的人,依然可以叫出它的片名「大白鯊」。它成為鯊魚恐怖片的分水嶺、海洋恐懼的不朽象徵。以及暑期賣座強片的開山始祖。

但在某個未成真的未來裡,《大白鯊》極有可能是一場製作災難,集結了倉促成軍的團隊、先斬後奏的計畫、經驗尚淺的導演,與全然陌生的特效技術。2019 年,勞勃的劇作家兒子伊恩蕭以舞台劇《鯊魚壞了》(The Shark is Broken) 重現「虎鯨號」的現場,並親自飾演在片場等著上工的父親。這齣大受好評的喜劇也令觀眾驚覺到,《大白鯊》就像許多影史經典的幕後故事,差點就成為災難版的《等待果陀》。

 

從四頁備忘錄開始的豪賭

你可能在小說的封面看過「本書即將改編電影」的字樣。它往往代表某種約定,卻不一定會兌現。而《大白鯊》的情況更誇張,當被業界稱為「Z 與 B」的製片搭檔李察柴納克與大衛布朗買下小說改編權時,原著作者彼得本奇利只寫了四頁描述故事大綱的備忘錄。這四頁內容就像落入海中的血滴,觸動了不少出版人與電影人的鯊魚嗅覺,但他們也很清楚誘人交易背後的高風險。《大白鯊》的電影需要與小說互相拉抬聲勢,這代表小說銷量與知名度,可能就決定了電影的存亡。如果小說在電影上映前黯然下架,或電影錯過了小說的話題高峰,那麼後果恐怕難以想像。

《大白鯊》電影劇照

《大白鯊》(來源/IMDb)

 

年輕史匹柏與劇本的創作分歧

基於柴納克與布朗在前作《刺激》的優秀成績,環球公司放手讓他們賭上一把。而他們在製作《橫衝直撞大逃亡》時認識的年輕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則成為他們所下的第二筆賭注。史匹柏雖然自計畫初期階段就參與劇本構思,但對導演一職反應冷淡,因為他不想被定型成「拍飛車與鯊魚的人」。

史匹柏決定執導的條件有兩個,其一是刪除小說多餘的人物支線(包括海洋學家與警長妻子外遇的情節),只保留警長、漁夫與海洋學家三位要角。其二是讓鯊魚成為主角之一,牠不能像傳統的鯊魚片以紀錄片、微縮模型或演員的表情特寫含糊帶過,觀眾必須與鯊魚近距離接觸,感受牠堅定不懈的殺意。

《大白鯊》史蒂芬史匹柏

《大白鯊》(來源/IMDb)

《大白鯊》小說上市後的盛況令柴納克與布朗鬆了一口氣,但在製作穩定進行的同時,與高特列布合寫劇本的作者本奇利,開始傳出與史匹柏嚴重不合的傳言。史匹柏批評小說「缺乏深刻的角色描寫,只是列出供鯊魚大快朵頤的人物清單」,而本奇利則語帶諷刺的表示「史匹柏永遠都會是一位優秀的副導(暗示他之後再也當不成導演)」。

高特列布認為媒體有意煽動兩人的紛爭炒新聞,但也暗示年輕氣盛且求好心切的史匹柏可能真的得罪不少人。他曾在回顧製作過程的《大白鯊日誌》(The Jaws Log) 寫到

「他當時只是二十六歲的史蒂芬,而非大家後來熟悉的那位史匹柏,對我來說,他一直是真摯的好朋友。」

《大白鯊》經典電影

《大白鯊》(來源/IMDb)

 

打造機械鯊魚的重重技術挑戰

事實上,《大白鯊》片中目標一致,卻整天吵吵鬧鬧的獵鯊三人組,就是柴納克、布朗與史匹柏的寫照。而史匹柏的角色自然是被捲入事件的年輕海洋學家麥特。柴納克與布朗信任他的判斷,但史匹柏的創見也替劇組帶來巨大的負擔。當時的特效業界除了替《白浪滔天伏海妖》設計巨烏賊的羅勃馬堤 (Robert A. Mattey),幾乎沒人製作過巨大的海中生物機械模型。

就連負責打造機械鯊魚的馬堤也承認低估了真實海洋環境對機械偶的影響。在眾人一邊從零摸索,一邊不斷處理故障鯊魚道具的情況下,幾場人鯊對峙的關鍵戲一直無法到位,造成無限延期的拍攝時程及士氣低落。勞勃蕭與其他兩人滿腹牢騷的對話,幾乎都毫不保留的收錄在《鯊魚壞了》的台詞裡,他們無法理解導演為何拒絕重複使用劇組在澳洲拍攝的真實鯊魚鏡頭,也不知道在充滿線路及攝影器材的狹窄空間裡,還能忍耐多久。

《大白鯊》鯊魚電影

《大白鯊》(來源/IMDb)

 

化危機為轉機的創作智慧

然而製作團隊裡最焦慮的仍是史匹柏自己,他在現場不斷等待復工的期間,養成了打飛靶的習慣。這是《冬之獅》的導演約翰米遼士 (John Milius) 在協助潤飾《大白鯊》對白時所傳授的紓壓秘方,結果造成他著魔似地在每天中午跑到虎鯨號的甲板上練槍,讓不少人看了心驚膽跳,紛紛要求禁止導演攜槍進入攝影現場,否則就集體罷工。

對史匹柏來說,眼前的狀況就像從一團混亂中擷取可用的精華部分,然後試圖將它們拼湊成堪用的作品。《大白鯊》的許多手法都是臨機應變的判斷,例如經過音樂家約翰威廉斯的提點後,史匹柏捨棄了用刺激情緒烘托氣氛的花俏方式,而改用精簡低調,卻猝不及防地顯現殺機的冷處理。讓怪物隱藏身影的故弄玄虛在當時已行之有年,但《大白鯊》聰明地讓觀眾的焦慮悶燒到最後一刻。即使我們在腦海中勾勒出鯊魚如何現身的畫面,電影依然丟出意想不到的震撼解答。

《大白鯊》創下驚人票房

《大白鯊》(來源/IMDb)

 

從製作災難邊緣躍升為災難經典

《大白鯊》上映的那一天,可說是史匹柏與劇組全員的真正和解(他在殺青當天聽聞年輕導演會被丟入海裡「慶祝」的傳統,嚇得連夜驅車逃離現場)。它打破了鯊魚只能在獵奇生態紀錄片或冒險電影擔任活動背景的公式,成為個性十足的電影反派。鯊魚有自己的主題旋律,如高智慧殺人魔潛入小鎮肆虐,卻從未解釋犯案動機,這比本奇利將鯊魚描寫成天譴的手法引發更多的共鳴。而機械鯊魚也的確能做出更多生物無法企及的高難度動作。

另一方面,《大白鯊》不再有政府軍警單位作為驅逐怪物的後盾,警長、漁夫與海洋學家就像製片與導演獨排眾議且孤軍奮戰,每位角色也有自己的心魔及背景故事,對後世的災難片深具影響。嚴格來說,本片並非史匹柏最滿意的作品,他至今仍對一些力有未逮的部分表示惋惜。但所有參與其中的幕後功臣,幾乎都對成品感到心服口服。就像高特列布的精湛結語:

「後來史蒂芬有三個月都夢見自己在海上漂流,而我們終於能放鬆呼吸了。」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5 TNL Mediagene